交汇点讯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动力。近年来,江苏以智能制造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为目标,高标准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围绕培育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精准发力,建立健全智能制造工作统筹推进体系,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议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支持‘链主’、标杆企业,鼓励引领和输出。”省政协常委、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江苏虽有很强的制造业基础,但各行业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一,除了规上企业,省内仍有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受限于技术、经验短板,对于“智转数改”还存在着不想不愿、不会不能的疑虑和困扰,这直接影响到整体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效率的提升。
针对现状,周海江建议,对各类“链主”、国家融合制造示范试点、省市级示范智能工厂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等加大专项政策、专项资金的支持,鼓励标杆输出,加大标杆示范引领力度,助推其制造生态中若干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智改数转”。比如,在全省范围内,培育认定一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输出标杆”企业,并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支持其向合作、上下游企业的延伸服务与赋能,强化示范带动,实现支持一家、带动一方。另外,鼓励“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培训交流等,引导帮助后进企业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对于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江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响“江苏制造”品牌的关键举措。周海江认为,当前制约制造业“智改数转”的一大因素是“资金”瓶颈问题,他建议,进一步出台更加有力、惠及面更广的金融支持政策,降低申报门槛。比如,出台贷款贴息奖励政策、“智改数转”专项贷款等,以金融服务赋能。
建设数字化、智能制造强省,需要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数字化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省内不少企业在这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都存在各式各样的障碍,‘不会不能’的中小企业尤甚。”周海江认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合力方能推进。为此,建议政府牵头举办多场培训会、对接会,研讨加快“智改数转”人才队伍建设。帮助多方整合资源、对接需求、密切合作,进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助推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