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过去一年,我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来谋划、部署和推进,持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实践中,奋力描绘新时代“鱼米之乡”新画卷。
产业兴旺,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黄瓜播种后棚内温度应控制在32℃左右,一般播后3天有1/3出苗,当出苗达70%时温度要下降18℃-22℃,防止高温窜苗。”在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黄瓜育苗基地,淮阴区首批“淮乡人才”丁大勇等“土专家”正在为丁集镇新瓜农们现场传授技艺。
淮阴区副区长、区科技镇长团团长薛艳凤告诉记者,在壮大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丁集黄瓜等优势主导产业过程中,淮阴区注重产业链发展,实施丁集黄瓜提质增效项目,建设保鲜存储分拣包装中心,打造果蔬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示范区,有效增强黄瓜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以丁集镇国家级产业强镇建设为依托,以刘老庄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为重点,推动徐溜镇金菊和淮高镇西瓜产业发展,形成产镇融合、产业联动、绿色循环的农业产业集群。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如期圆满收官。全省254.9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8万元以上。苏北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省平均水平。12个重点帮扶县区提前一年全部“摘帽”退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对江苏来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过去一年,全省上下紧扣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坚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聚焦“特色强、链条强、功能强、主体强、政策强”,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构建“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特色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按照村级发展“一村一品”、镇级建设产业强镇、县级打造产业集群的思路,跨市跨县统筹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培育壮大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总数超过180个;发展“小而精、特而美”“一村一品”示范村,去年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个,总数达到18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44个、超十亿元镇21个,总数全国第一;86个乡村特色产品和18位能工巧匠入选全国目录,传统乡村产业不断传承发展,产品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
“今年,我们将以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为重点,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开发乡村多种价值,打造产业多种业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宜居宜业,特色田园乡村留住“诗和远方”
深冬时节,走进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界州,只见小河穿村而过,白墙黛瓦、整齐排列的民居依河而建,河面上小桥亭廊蜿蜒伸展,尽显江南秀丽风貌和文化底蕴……这个村,去年12月刚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已从试点示范转入试点深化和面上创建,从一处“盆景”变成处处“风景”。省住建厅统计显示,去年全省累计建成44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一笔一画绘蓝图,一村一落皆是景。去年,我省持续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近千名规划师沉到田间地头、聆听方言土语,深入了解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摸清村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让一个个充满创意的规划在江苏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依山傍水的连片田埂、绿树掩映的乡间小路、风格各异的特色民宿、络绎不绝的游人……在规划师的“绘制”下,曾经的“欠发达村”、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蝶变为集农业种植、农趣体验、滨湖休闲、浪漫度假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型社区,让村民的家园更美丽,让游客在浓浓的“乡愁”中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美丽经济风生水起,江苏乡村的“气质”也焕然一新。行走其间,你会发现,城市与乡村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农村,有现代化旅游集散中心和停车场、敞开式的村便民服务中心、设备齐全的文化礼堂。去年我省新改建道路2937公里、改造桥梁979座,新增“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3个、示范县11个,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田园乡村与美好生活诗意相连。
“润物细无声”,乡村建设重塑的不仅是环境,还有农民的生活方式。过去一年,我省推动完善“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有机垃圾就地生态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截至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乡镇(街道)达151个,开展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乡镇总数超过300个。
人才振兴,田间地头成致富“梦工厂”
一团绳子、一把剪刀,不一会儿,一株普普通通的植物就变成了充满艺术感的盆景……在沭阳县新河镇沙河村,李志祥一家三代人都做盆景,这几年,李志祥把盆景制作过程“搬”到短视频平台,受到很多网友追捧。一家人在线上线下卖盆景,年收入超百万元。
李志祥曾在国家盆景大赛中获评“中国盆景高级技师”,在全国首届盆景职业技能大赛获得金奖,并获批“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李志祥在为当地盆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还积极将技艺传授给当地农民,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奋进中的江苏乡村,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自2019年在全国创新设立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以来,我省累计评审产生4批852名李志祥这样的“教授级”乡土人才,他们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释放乡村振兴强大动能。
夯实乡村“育才”沃土,我省各地在精准育才、精准助才上持续发力——
在宿迁,去年启动的乡土人才联村强农行动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培养乡土人才6万人,支持宿迁乡村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宿迁共有582名乡土人才取得初、中级职称;266名乡土人才入选省“三带”名人、能手、新秀;15人获得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
在扬州,“扬家匠”乡土人才“三带”创业园、宝应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在内的7个“一县一品”“三带”创业园区,向乡土人才提供创业辅导、项目资助、融资贷款、科技支撑、直播带货等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引领带动乡土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热潮。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新农人”加入乡村振兴“大军”,成为我省田间地头的一抹亮丽风景。
在今年年初发布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榜单中,我省1人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14人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获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泰兴市张桥镇畜牧兽医站副站长刘凯扎根基层近12年,为1300余个养殖户提供专业农技支持,被养殖户称赞为“动物保护神”。
而这批“85后”、“00后”青年先锋的背后,还有一大群江苏青年投身基层“大舞台”,成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身兼多个职务,最让今年35岁的孙飞骄傲的,还是“新农人”这个身份。毕业后回乡创业十多载,孙飞成立泰州市姜堰区河横村汉土家庭农场,率先探索稻田生态立体种养技术,直接带动姜堰区6000多亩农田开展综合种养,平均亩产值增至5000元,孙飞也因此获评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如今,由孙飞牵头成立的姜堰区新型青年职业农民联合会有70多名成员,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品牌建设等,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时常交流协作、共同展望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林元沁 白雪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