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产业补链强链 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梅滨(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梅 滨
集成电路产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产业,我省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改进提升空间。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对形成重大创新成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推动集成电路产业与物联网、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整体进步。二是加大补链强链力度。强化中低端芯片领域市场机制,通过财政税收支持强化成本及价格优势,提升江苏国产集成电路知名度。加强全产业链资金支持,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垂直整合作用,支持设计、制造等产业链薄弱环节企业。三是推动平台资源共享。在明确市场定位前提下,积极稳妥发展12英寸晶圆线。配套打造拥有广泛辐射能力的共享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本土芯片迭代升级。四是打造创新人才高地。鼓励高校大力建设集成电路等紧缺专业,加强校企合作、设立专项奖学金。成立人才引进基金,加强人才共享。建立灵活多样的职工大学,实施人才专项培养。建立跨单位专家工作室,开展协同创新。
坚持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制造业保障体系
谢泰峰
谢泰峰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建议:一是完善适应制造业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宽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根据企业生命周期,提供“贷+债+股+代+租+顾”六位一体全口径金融服务,配合政府部门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二是探索成立制造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强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适配性。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制造业资源丰富、产业集聚区设立制造业金融服务中心,适度给予专营机构客户准入及单笔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科创中心+科技支行”建设,以专营机构为主要载体和前沿阵地,加强科创金融“政产学研”联盟建设。三是完善政银企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政策合力。建立跨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加强金融、产业、财政政策协同配合,精准指导金融机构改进完善制造业发展金融服务,助推制造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加强政银企交流合作,在深化金融机构与制造业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合作的基础上,鼓励各级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优质制造业项目信息库,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对接优质制造业项目。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陈爱蓓
陈爱蓓
江苏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构建更加均衡协调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安排,着力解决以“发展共享”为重点的相对贫困问题。建议:一是改善初次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比重。进一步优化初次分配机制,统筹兼顾企业、政府、居民三方面利益。提高居民收入份额,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形成更加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安排。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确保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安心发展,提供稳定就业岗位。二是加大二次分配力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城乡、区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制定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下行推动方案,力争“十四五”期间将居民收入基尼系数降低到0.45左右,推动江苏进入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合理阶段。三是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弘扬先富帮后富的社会风尚。通过农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村相对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建立并完善激励个人捐赠的政策法律体系,培育慈善文化、发展慈善组织,对长期参与公益性慈善事业的先进个人给予精神褒奖与社会尊重,营造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
打造“江苏精品” 擦亮江苏“金字招牌”
孙沪兵
孙沪兵
我省“十四五”规划要求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建议:一是创新引领,使“江苏精品”更有含金量。加快业态创新,发展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生产工艺更新,扎实推进以“机器换人”为核心内容的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创新,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二是坚守质量,使“江苏精品”更有品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首席质量官制度,积极推广和运用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质量控制水平。瞄准质量管理先进标杆,实施质量比对、质量攻关、合格率提升工程,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上下更大功夫。聚焦“531”产业强链行动,加快制定一批国内领先、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江苏精品”标准。三是优化制度,使“江苏精品”更有吸引力。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品牌互认合作,开展高层次品牌宣传活动,提升知名度美誉度。优化制度设计,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推动认证联盟严把认证程序和标准关口,让真正代表江苏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脱颖而出。完善品牌促进、推介、保护和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有利于江苏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
坚持“四个统一”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典范
陈扬
陈 扬
近年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点多、线长、面广,需要系统化集成化加以推进。建议:一是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统一起来。分类管控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和滨河生态空间,严格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坚持水岸同治、江河湖联治、上下游共治,持续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重点项目。二是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统一起来。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运河特色小镇和美丽村庄。规划建设非遗技艺传承中心,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支持发展“文博游”“古巷游”“民俗游”。三是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重点打造“一馆一道一圈一节”,“一馆”即依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运河文化研究和展示中心;“一道”即在沿线步行慢道、骑行道规划建设一批运河驿站;“一圈”即依托沿线江河湖资源,建设“全域低空旅游观光圈”;“一节”即持续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四是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加快绿色化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打造智慧运河。
推动委员更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
陈红红(代表住盐城市省政协委员联系小组)
陈红红
政协委员是各界群众的代表。为进一步推动政协委员更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真正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建议:一是突出政协党建引领。进一步加强界别、镇(街道)委员履职党支部建设,着力提高政协党建对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一步加强对界别代表人士和界别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做到与特定群体牵得上线、说得上话、做得好工作。二是推动工作重心下沉。进一步推动政协领导力量、委员资源力量和专委会工作重心“三个下沉”,引导委员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思想政治引领者、界别群众贴心人。组织和推动委员在深入界别基层、深耕调研协商、深化履职成果转化落实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及时反映群众愿望和诉求。三是创新联系方式载体。推动委员融入式、下沉式、叠加式集成履职。搭建更多“固定+灵活”“会场+现场”“线上+线下”24小时“不落幕”的协商平台。建设并用好协商智库,解决基层协商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四是完善推进制度机制。认真落实省政协关于政协委员更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意见》,完善配套制度、搭建组织架构、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质效评价。建立正向反馈机制,推动形成良好工作格局。
集中攻坚突出环境问题 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朱晓东
朱晓东
未来五年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建议:一是全面系统部署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系统排查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土壤污染、噪声扰民等突出问题,列出任务清单,进行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让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是协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完善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推动重点行业企业错峰生产。加强区域空气质量中长期趋势预测,及时启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的成本及减排效果评估。三是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对合流制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加强水系沟通,开展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加强城乡接合部黑臭水体治理,提高农村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四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健全省域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体系,建立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绿色可持续风险管控与修复示范区。推进涉重行业企业污染综合整治。五是集中攻坚噪声扰民问题。开展声环境功能区评估与优化调整,建立新建住宅隔声性能验收和公示制度。对工业噪声污染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加强社会噪声扰民问题治理,制定公共场所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管理规定。
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提升婴幼儿早期发展水平
严华
严 华
为解决我省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短板,建议:一是科学做好托育顶层设计。加快促进我省普惠性、高质量的托幼教育体系建设,提升托幼服务覆盖面和供给水平,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实施落地。加强对未来5至10年各地区人口情况研判,对托幼机构的层次、数量、布局等统筹谋划部署。坚持省级指导、市级牵头,做好各区县托幼资源规划布局,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就近就便、托幼一体化”的普惠性托幼教育资源体系。二是有效扩大托育资源供给。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充分调动多方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托育机构。加强社区托育资源建设,鼓励支持将托幼服务纳入民生实事范畴。在农村地区建立综合性托幼中心,打造家庭“邻托”等形式。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等举办托幼机构,释放托幼资源供给潜能。三是完善托育服务发展制度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监管体系、行业标准,明确专业部门监管职责,加强社会监督。对服务机构和人员定期考核。四是切实抓好托育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鼓励相关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将托育专业纳入培训规划。加强托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
医养结合托起“最美夕阳红”
刘彤
刘彤
我省“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老有所养、养必有医”已成为紧迫问题。建议: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医养结合加快发展。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具体办法,明确业务规范、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推动有条件的医院开设老年病房,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康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二是加大保障力度,确保老有所养。探索将医保个人账户用于支付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护理服务、健康管理等,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结对挂钩、送医上门;鼓励开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扩大公益性医养结合机构覆盖面,加大对低保老年人的医疗救助保障,提高低保边缘家庭失能失智老人入住医养结合机构补贴力度。三是从年轻人抓起,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推进住宅适老化改造、建设家庭病房、普及家庭医生,发挥子女家庭养老照料作用。加快推进全民长期护理保险,从省级层面对参保对象、筹资渠道、保障范围、失能标准等进行顶层设计。加快培养老年医疗、护理、心理和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壮大全科医生和养老护理队伍,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