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2.4%。”1月20日,在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代省长许昆林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讲完这句成绩又脱稿点了一句“但今天好像不太好”,引发与会代表们会心一笑。这句脱稿的话,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自警自省,也是对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期盼和鞭策。
这天的空气质量到底怎么样?肉眼看去,的确不是澄澈如洗、时常刷屏的“南京蓝”。手机一查,PM2.5数值是48,空气质量等级为“良”,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坏。一方面,说明江苏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所以“好”的标准也提高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人们对“生态获得感”“蓝天获得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压力,更是动力。
过去一年,江苏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成效可观可感。以前冬季时常出现的重度污染已经很少见,公众普遍感到蓝天变多了、空气变好了,多年不见的江豚又活跃在长江江苏段。数字更能说明问题。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81%,水环境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86.5%,主要入江支流和入海河流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2021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2.4%,水环境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87.1%、劣Ⅴ类水全面消除。两相对比,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生态环境保护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抓生态环境保护,怕的是盲目乐观,难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久久为功。时刻保持自警自省,就是要打消“差不多就行”“可以松口气”的自满和侥幸心理,表明江苏对生态环境问题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新的一年,我们还要以这种决心和毅力,努力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3%、4.4%左右”的“任务书”,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咬定青山、守望青山、不负青山的执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决守住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让“美丽江苏”底色更加鲜明、更加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