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中点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如何加强合作?双方有哪些领域的经验和实践能够相互借鉴?
全国两会期间,现代快报+发起,上海澎湃新闻、广东羊城晚报联动推出“长三角对话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报道,邀请代表委员与相关领域专家互动,共同为这对CP的合作建言献策。
关键词1:产业协作
在集成电路等行业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包括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着力当好全国的经济压舱石、当好发展动力源、当好改革试验田。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9个市和香港、澳门,业已发展成为世界级湾区。
长三角在先进制造体系方面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优势,同时凭借长江黄金水道,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粤港澳大湾区则拥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其中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是经贸中心,澳门是休闲中心,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区域互补性强,与国际市场对接紧密,创新生态完善。
区域联动发展是打破点状经济格局、实现“板块经济”的重要途径。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两地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
【委员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南京市委主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
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众所周知,区域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自身内部资源与要素的投入产出循环是远远不够的, 它必须借助于区域之间的互补和协作。”程永波指出,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GDP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增长极,两个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都确立了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特色的市场化道路。
△程永波
程永波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建议通过产业协同发展、鼓励科技联合攻关、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等方式,建立长三角和大湾区经济联动的长效机制,带动两个地区高质量发展。
“两个地区在产业发展上有错位,在科技发展上有分工,在商业文化上有交集,在融资渠道上有交流,具备了良好的经济联动基础。”程永波建议,建立长三角和大湾区经济联动的长效机制。
具体如何联动呢?一种方式是可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带动经济联动发展,程永波建议通过产业协作消除行政区划的分离,以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
△航拍珠海横琴粤澳合作青年创业谷现代快报+记者赵杰摄
“首先,打造产业资源联动平台,加快各城市的高新区、经济区等开发区之间的合作和产业联动,推动产业差异定位、联动互补。”程永波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其次是围绕各自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推动两地共建分工合理、错位协调、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比如,两地可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医药、材料、航空等领域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程永波还提到上海和深圳等重点城市要发挥龙头作用,共同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构建既能够实现自主可控又有梯度分工的现代产业体系。
“还有一种联动方式是鼓励科技联合攻关,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程永波说,长三角和大湾区作为区域开放创新的先行者,城市之间要加强战略合作,构建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体系,合力打造出具有创新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通过联合进行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构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互补形成“理论突破-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的创新链,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此外,程永波建议,要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形成强大而富有韧劲的全国性空间经济地理结构。他说,两个地区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各类要素资源畅通流动机制,改变传统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通过经济要素的畅通流动实现“以市场创造技术”。同时,两个地区也要通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及高消费潜力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共同推动中间地带的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进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专家把脉】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联盟
“全球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顶级城市之间、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竞合联系。”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无锡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卿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区域联动需要解决单个城市、城市群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现国家战略性区域和国家总体战略的互动。
△上海
他建议,区域内城市间要积极推进战略联动,比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构建战略联盟。比如,上海、南京、无锡与深圳都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城市,两地可以在人才培养、研发平台、产业论坛和国际展览展示交流等方面构建联盟,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此外,包卿指出,两大区域应当站位国家“双循环”新格局总体战略,实现国际国内的双向“链接”功能,要丰富和提升城市的功能定位,着力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在科创、金融、消费等领域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活力。
关键2:科技创新
两大高地携手,让科创挺进纵深
在科技创新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和合作项目,彼此携手,共同进步。
早在2016年,广东省政府代表团到上海学习考察科技创新,就进一步加强两地科技合作进行交流。2020年6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下称“研究院”)落户南沙,成为两地科技合作的典型样板。研究院凝聚复旦大学科研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力。
研究院助理院长顾正龙认为,两地开展科技合作和交流,可以将各自的特点相结合,非常有潜力和希望。
【委员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
整合两大区域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作为一名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我对此深有体会。”陈海佳说。
△陈海佳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氛围浓郁,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是各种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和科研项目专项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激活创新活力,有利于推动从科学技术到工程到产业化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从而能够更好地反哺企业科研创新。
陈海佳认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整合两大区域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长三角地区相对发达,国内以及国外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生产中心大部分落户于长三角地区,且生物医药产业链非常完善;而在干细胞与精准医疗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更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科研教育资源以及与国际化接轨的优势。如果两大国家级区域加强在干细胞产业领域的合作,将极大推动我国干细胞新药研发与临床研究,为我国干细胞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作出贡献。
【专家把脉】
加强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共建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指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两大区域强强联手意义深远。
比如,在产业协同方面,大湾区的产业分工协作水平高,产业集群较为发达,充分发挥大湾区内地9市在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优势,深化跨地域的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协同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攻克“卡脖子”的产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而且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国内许多链主企业都积聚在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要让两者强强联合,发挥更大作用,关键是要更好地推动两地的市场一体化,最重要的前提,则是让两地的创新要素流动起来,鼓励和支持两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同时,两者也要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体系的共建,加强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共建等,共同承担国家使命。
毛艳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独一无二的创新优势,“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大湾区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很高。长三角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优势,比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与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等等。在他看来,两者可以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开展共同探索,开展科研机构之间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核心技术创新的攻关等,让两者创新资源强强联合。
关键词3:城市交流
双赢也将带动“中间地带”多赢
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个地区。过去,大家都是从两地自身维度看其发展。如今,以更宽广的视野将这两大区域放在全国发展坐标系中,方能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代表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
两大区域之间应加强人才流动
“这两大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始终位列第一方阵,如果能强强联手,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提质增效、提档增速。”赵皖平说。
△赵皖平
他对记者表示,长三角和大湾区在产业上开展合作将有助于实现产业互补、补齐短板。" 同一家整车制造企业,可以在两地同时建立工厂,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这样将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赵皖平以汽车工业举例道。
在产业合作之外,更应加强两地人才的流动。“在四个一线城市中,长三角和大湾区就占了三个。如果两个区域的人才政策能够打通,切实解决户籍、就业、上学等现实问题,将有助于实现人才无障碍流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赵皖平说。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上海、江苏、浙江的8个市、区与安徽皖北8市结对合作帮扶。这也给赵皖平构思长三角和大湾区的城市交流合作提供了思路借鉴。
他认为,相较于沪苏浙城市对口帮扶安徽皖北8市,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可以实现强市与强市的结对联手。在城市交流的层面,他认为更应该强调的是先进的政府社会管理理念之间的交流,通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力量。
赵皖平相信,长三角与大湾区携手,不仅能推动这两个地区自身的发展,还将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带动“中间地带”省份的发展。
【专家把脉】
织密纵贯两地区的交通物流通道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告诉记者,从目前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来看,对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湾大湾区的发展还是以城市群为空间形态载体进行谋划的。而对于两地的联动发展,目前尚无清晰的深化部署。
“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从这两个地区自身而言,却都有合作发展的需求。这个时候,发挥我们国家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就很容易形成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两个地区相互作为战略纵深的态势。”宋宏认为。
相较于区域内部的合作,因为长三角和大湾区之间的地理空间距离并不近,因此连通的成本还是偏高。深化合作的当务之急,便是在交通建设上发力。他建议,尽快打通并织密纵贯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铁和物流运输通道。对于重载型的物流,要发挥好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和广州港的联动优势,在港口物流、集疏运体系建设方面加强探索,加速货物转运,降低客户成本,推动区域间经贸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宋宏表示,地处长三角和大湾区之间的福建、江西、湖南三省,目前在各自省份内部也在加强一体化发展。如果未来长三角和大湾区可以更加紧密地携手,那么这些‘中间地带’的省份“南向大湾区,北向长三角”的发展态势将进一步交融,有助于其内部高能级增长板块的形成和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现代快报+ 记者 项凤华 熊平平 张瑜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李钢 通讯员 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