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江苏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一年间,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无锡市委监督委员会委员、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事业部设备运维部经理赵伟到多所学校进行了调研。
图为赵伟代表在学校调研。受访者供图
她在调研中发现,眼下,产教融合还有很多痛点。比如,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针对性较弱,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双向流动的操作缺少指导性细则,学校老师自身的知识与新技术发展同步提升迭代较慢;校企合作的信息不对称、对接合作不顺畅,企业与学校的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
她分析认为,造成这些的原因有很多,“学校与企业的运行机制不一致,公办学校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以政府投入为主,是属行政经费,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及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以经济营收指标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没有上位政策的情况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很难适应于双方需求,造成校企合作长期停留在形式上的更多。”
此外,人才流动受到机制的约束,缺乏稳定有效的渠道为职校老师提供校外的实践培训,将老师派驻企业进行的短期培训的效果不佳,因为没有合适的教材、明确的考核指标;而政府方面,往往注重于人才交流平台的搭建,但缺少人才培养需求与培养机构的信息平台,造成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在点对点的方式,平时缺少信息交流的沟通平台与载体等等。
图为赵伟代表在学校调研。受访者供图
根据国家颁布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目前产教融合的痛点和原因分析,她建议加快推进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的覆盖面。《实施方案》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截至2021年7月,我国被纳入的试点城市共计21个,企业共计63个,江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被纳入的试点城市只有常州一个,企业只有两家。
赵伟建议,从政策层面尽快出台校企合作双方在落地操作层面的指导性文件,让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走得快走得稳,能有效地吸引企业投入;从法律层面,校企合作实施中,明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权利边界、要素,把法政建设与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统一起来,在校企合作中,让参与职业教育各方主体主动承担,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加大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制度体系的最大效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