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双减”政策的落地,极大地鼓舞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期待。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市海陵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吉桂凤发现,从各地推进落实情况来看,推动“双减”进一步走深走实,实现群众教育焦虑感显著减轻、对教育满意度显著增强,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根据江苏某地14万学生家长和教师调查数据,近八成家长在支持“双减”政策的同时,表达了“负担减了质量得不到保障”的担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还普遍存在。“一方面家长短视化、功利化教育观念亟须转变,另一方面受师资力量、场地空间等限制,大多数学校课程的丰富性、吸引力有待增强。”吉桂凤介绍,此外,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能力亟待提升。例如,在校内,各地总体都面临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不少学校音体美等小学科师资力量仅能勉强维持正常教育教学,按现行编制管理政策,难以补充所需教师。
“‘双减’最根本的出路是把学校办好,把学生教好。”吉桂凤建议,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刚性支出,保障课后服务教师合理取酬,根据学生规模和“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需要,适当增加科技、体艺、心理健康等教师编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加快探索校外优质培训资源导入“5+2”校内服务体系的实施路径,推动各地尽快建立遴选引入、评估退出机制,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吉桂凤表示,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关键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成长观、发展观和人才观,建议督促各地尽快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并实施区域、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教育教学质量新型评价机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茜茜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