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江苏省气象台宣布:“出梅!”
长达42天的“超长梅雨季”终于结束。今年的梅雨季来势汹汹,给防汛抗洪带来巨大压力。可是在长江中心的南京江心洲,却安然度过这个梅雨季。这得益于江心洲的海绵城市建设。
江心洲,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全岛属于长江漫滩地貌,生态基底条件优越,是一块天然的“海绵体”。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弹性、会呼吸,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减少城市遇到暴雨时“看海”的尴尬。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发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副总工程师郑宏付介绍,近几年,江心洲作为南京市的海绵城市试点,从道路到水体、从地块到绿地公园,一直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江心洲科创中心屋顶是一个巨大的屋顶花园,下雨的时候,雨水被屋顶花园的绿植和土壤吸收,渗透,这也是净化雨水的过程,被净化过的雨水通过屋顶排水沟进入地下室的雨水收集利用装置。每年回收利用4500㎥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和景观水池的用水,既美化了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
江心洲随处可见“海绵体”配置,人行道面砖选用透水砖铺装,基层采用大孔隙水稳碎石,保证雨水渗透路径的顺畅。河道两边采用生态石笼护岸、雷诺护垫、生态浮岛、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海绵技术,这些技术过滤了部分地表径流,提高了入河地表水质。
在江心洲的大江侧滨江公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公园广场的路牙,每两块中间就有一个缺口。郑工程师介绍说,下大雨时,广场路面的水可以通过路牙的缺口流入绿化带,绿化带将雨水净化渗透至蓄水层储存再利用。公园的旱溪在晴天作为公园景观带,雨天时也有过滤储水的功能。
目前,江心洲已经初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古今交融,展现别样的“长江之美”。“古韵新声话长江”栏目是“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2020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每周推出一期。
“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妇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共同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交汇点新闻共同承办的“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于2019年6月5日正式启动。该主题活动是以孩子成长为视角,“长江大保护小使者”将持续12年不间断地进行纪实性记录,进而反映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过程。点击了解详情
策划 任松筠 田梅
统筹 孔德信
文字 邓晓琦
视频 曹阳
制图 朱丹清 陶蓉
交汇点“后浪”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