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贵良眼中,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施行,只是一个开始。
长江流经江苏八个设区市,岸线超过1000公里,除了长江干流,江苏水网密布、湖泊众多,纳入“十年禁渔”的湖泊有15个、重要支流3条。据统计,全省建档立卡退捕渔船21623艘、渔民41937名。长江“十年禁渔”深刻影响、改变了专业捕捞渔民的生活和劳作习惯,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事关长江禁渔退捕工作成败,也事关着广大渔民的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至2019年年底,长江干流江苏段捕捞渔船就已全部退捕上岸。如今,上岸后渔民的生活到底过得咋样,这是田贵良一直关心的问题。
2019年河海大学正式成立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建设流域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高端智库。2020年,河海大学长江院专门组织调研团队,以江苏省沿江八市为调查区域,采用“线上政策研读+线下实地走访”的形式对江苏全面禁渔情况、实施现状及推行困境进行深入调研。田贵良作为调研组中的一员,实地走访了江苏沿江八市的渔政监督支队、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和部门,还带着学生深入渔民家中,和他们促膝长谈。
(小组成员在扬州调研渔民上岸后的生活情况)
“我们调查的重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比如,渔民对长江退捕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怎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这项政策的宣贯落实力度如何,当前退捕补偿政策和转产转业帮扶政策的落实情况如何,了解当前渔民在生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希望获得哪些支持帮助。”随机走访渔民324户,收回有效问卷309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组发现,退捕渔民群体存在着受教育程度偏低,社会关系单一,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具备优势的问题。与此同时,退捕渔民家庭人口数普遍大于5人,有着较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存在较高的失业风险。“这些退捕的渔民可以说是‘上无瓦片、下无寸土’,完全依靠财政资金这样单一的补偿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田贵良说。
“考虑到大部分渔民只有养殖捕捞技能,对于这部分渔民可以不转业只转产,让其从事更为熟悉的水产产业,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田贵良建议,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补偿模式,坚持“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可将退捕后长江生态环境改善视为生态产品,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获取补偿资金。此外,推动建立健全长江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建立“长三角生态权益交易平台”,集成长江流域的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以及水权交易等生态权益产品交易。通过这一平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用能权、用水权等,可实现其更高效率的配置。
长江生态保护需要久久为功。2022年1月,基于调研组的研究成果所形成的“完善长江退捕渔民社保补偿机制”提案,被带到了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对此,田贵良充满了期待。“希望未来能通过相应的经济措施和有效的制度设计,带动长江生态环境的持久改善”,田贵良说,河海大学是以水利研究为特色的重点大学,作为河海人,作为“水之子”,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研究,为长江保护和绿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与全社会一道共同努力,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古今交融,展现别样的“长江之美”。“古韵新声话长江”栏目是“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每周推出一期。
“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妇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共同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交汇点新闻共同承办,于2019年6月5日正式启动。该主题活动是以孩子成长为视角,“长江大保护小使者”将持续12年不间断地进行纪实性记录,进而反映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过程。点击了解详情>>
策划:任松筠 田梅
统筹:孔德信
文字:王建旸
视频:王瑞枫
制图:杨晓珑 陶蓉
交汇点“后浪”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