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话长江 | 著名动物学家周开亚的“心愿”
2022/08/07 14:02  新华报业网  

  提及著名动物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原资深教授周开亚,就绕不开长江中的珍稀哺乳动物“白暨豚”。纠正业界对白暨豚分布范围的认知,建立白暨豚科,为白暨豚“正名”……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白暨豚的研究与保护而奔走。

  在周开亚的回忆中,自己最初能与白暨豚结缘,来源于陈列在南京师范学院(后为“南京师范大学”)标本室内的一条“怪鱼”。这条“怪鱼”是1956年被南京渔民捕到的,随即就被送到南京师范学院做成了标本。它不仅体型硕大,骨骼比例少见,前端还有长长的喙,当时没有人能叫得出这条“怪鱼”的名字。于是,周开亚查询了大量文献进行对照研究,又走访了南京的渔民,确定其身份就是白暨豚。“在那之前从来没有人报道过长江南京段区域有白暨豚出现的消息,当时业界普遍认为白暨豚只生活在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长江中游水域。”周开亚说,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他跑了多个博物馆寻访线索,最终在上海的博物馆内看到了白暨豚的标本,“这些证据可以证明长江下游也有白暨豚”。于是1958年,周开亚在《科学通报》发表了《在长江下游发现的白暨豚》,修正国际学界对白暨豚分布的固有观点,将白暨豚的分布区域由“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长江中游”向东扩展到“南京—上海附近的长江下游”。

  197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志编辑委员会邀请周开亚来负责包括“白暨豚”在内的多个物种条目的编写任务,并提供了一笔研究经费,周开亚因而得以沿江而行,独自一人从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溯流而上寻找白暨豚的线索。“我每到一个地方,就跑去当地的渔业公社、渔业大队和渔业局询问情况,前后跑了3个多月。”周开亚说,走到宜昌时当地的老渔民证实在附近的黄陵庙水域附近见到过白暨豚的身影,由此可见,白暨豚的分布范围远比原来知道的要大得多,“向西可至三峡的黄陵庙江段,向东直达长江入海口,甚至白暨豚还曾在浙江省富春江一带出没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周开亚逐渐将科研触角探索到白暨豚的名称及分类领域。“记载中最早的白暨豚,是一个美国人在洞庭湖用枪打中而发现的。当地渔民把这种鱼叫‘白暨’,因语言不通而被误听为‘白旗’,于是就将其命名为white flag dolphin,即‘白旗豚’。”周开亚介绍,虽然中国学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白旗”改为“白鳍”,但它的鳍并非白色,因此这样的命名也存在偏差。与此同时,国际学术界一直认为当初在中国洞庭湖内打捞出的白暨豚种类和南美亚马逊河里的亚河豚同属于“亚河豚科”,对此周开亚也表示质疑。经过不懈努力,在中文系教授的帮助下,周开亚在古籍《尔雅》里找到了相关表述:“鱀,䱜属也,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而后,又通过系统研究,佐证了白暨豚骨骼、胃等构造与亚河豚不同。1978年,周开亚首次撰文提出,白暨豚是另一类古老齿鲸的现存代表,应单独划分为“白暨豚科”。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为白暨豚这种中国长江水域独有的珍稀哺乳动物“正名”。

  周开亚当年编写的白暨豚保护宣传册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白暨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1982年,周开亚发表《关于白暨豚的保护》,指出白暨豚数量最多只有400头,并提出迁地保护计划,希望将白暨豚圈养起来,建立人工养殖技术。“沿江考察时看到直通河道的排污口,还有因非法使用渔具而被困死的白暨豚,我们心里着急啊。”周开亚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公益组织的帮助下,他和同事们编写印刷了有关白暨豚的宣传画和科普读物,并将其发放给渔民和沿江的中小学。但这些努力,都无法改变白暨豚种群数量逐年减少的现状。

  “前端是长长的喙,身上有三角状的背鳍,白暨豚作为水生哺乳动物需要用肺进行呼吸,定期会浮出水面进行换气。因此如果长江中有存活的白暨豚,那么它跃出水面时很容易被看到。”周开亚清楚地记得,早在1989年,他还亲眼见证了江豚、白暨豚同时在江面畅游的场景,并用相机捕捉到了这一珍贵画面,“这也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随着2002年,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只白暨豚去世后,世间再难寻觅白暨豚的踪影。

  光阴荏苒,到如今,周开亚已年近九旬。在他眼中,近年来,沿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我再次乘船到江面上转了转,沿着长江再也看不到排污口和捕鱼的渔船了。特别高兴的是我们国家提出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这对恢复长江鱼类资源以及保护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与此同时,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意识有了极大飞跃,还有相当规模的生态保护公益组织在长期从事环保工作。在知晓装订精美的《南京常见水生野生动物识别手册》已于近期正式对外出版,周开亚高兴地说:“现在和过去的保护状况相比,那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看到长江江豚保护情况逐年向好,周开亚说,现在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江豚可以长久地陪伴着南京的老百姓”。

  

  古今交融,展现别样的“长江之美”。“古韵新声话长江”栏目是“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每周推出一期。

  “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妇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共同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交汇点新闻共同承办,于2019年6月5日正式启动。该主题活动是以孩子成长为视角,“长江大保护小使者”将持续12年不间断地进行纪实性记录,进而反映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过程。

  策划 田梅

  统筹 王高峰

  文字 王建旸

  视频 王悦谋 高鑫

  制图 郑诚 陶蓉

  交汇点“后浪”工作室出品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