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那边有江豚出现了……”长江江豚是反映长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今年8月底,江苏安徽两省人大代表就如何加强长江江豚保护开展沉浸式深度调研。早在8月18日,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时隔不久,镇江、马鞍山两市也同步将决定(草案)提请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会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作为参加沉浸式深度调研的江苏省人大代表、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表示,随着长江大保护力度加大,长江江豚正在成为多个城市的“常住民”。在南京的新济洲、新生洲、子母洲等长江洲岛和湿地,上溯到马鞍山,以及下游的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一段长江总长约260公里,汇集了约100头长江江豚,长江干流大约共有445头江豚。作为水生哺乳动物,长江江豚以种群类聚,每个种群的活动水域大概是20—30公里。但是,长江干流已经出现了多个超过100公里的江豚活动“空白区”。因此,在李朝晖看来,这种分布集中化和“斑块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不容忽视。
(江苏安徽两省三市人大代表开展深度调研)
李朝晖说:“考虑到长江大保护的流域性、长江江豚的流动性等实际情况,想要维持长江江豚种群的活力,必须通过协同立法,打破地方封闭管理的局限,构建多层次多维度跨行政区域的保护体系。”对生物多样性颇有研究的李朝晖,这几年一直持续关注长江保护,曾提交过多份关于长江江豚保护的建议。在今年省两会上,他建议加强对长江江豚的生态保护,并完善相关立法。
在李朝晖看来,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曾严重破坏长江生态环境,使江豚种群陷入濒危的状况。近几年来,南京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力度加大。随着系统开展沿江岸线修复,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等,“微笑天使”频频在主城区露面。根据统计,长江南京段大约有50多头江豚。虽然保护成效明显,但极度濒危状况尚未改变,还需要全流域系统性地科学保护。要遏制长江江豚数量下降,助力种群延续,迫切需要用法治手段实行最严格保护。今年1至8月,南京市人大法制委、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起草协同立法工作方案,明确以“小切口”“小快灵”方式立法。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不设章节,全文共17条,言简意赅。此次立法还特别针对建设环节要求建立“豚评”机制,对长江江豚及其生活环境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要求进行专题论证,落实避让、减缓、补偿、重建等保护措施。此外,决定中不得使用无人机、遥控船等干扰江豚等条款是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尤其是江豚保护志愿者、江豚专家和渔民代表意见基础上完善的。他们对江豚非常了解,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长江江豚数量稳步提升,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李朝晖说。
(时长:00:34)
古今交融,展现别样的“长江之美”。“古韵新声话长江”栏目是“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每周推出一期。
“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妇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共同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交汇点新闻共同承办,于2019年6月5日正式启动。该主题活动是以孩子成长为视角,“长江大保护小使者”将持续12年不间断地进行纪实性记录,进而反映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过程。
点击了解详情
策划 潘青松 田梅
统筹 王高峰
文字 李爽
视频 高鑫
制图 朱丹清 陶蓉
交汇点“后浪”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