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扬子江 护航中华鲟
2019/06/06 11:11  江苏省环科院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最早出现于距今1.4亿年的白垩纪,是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曾广泛分布于我国近海(包括黄渤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以及汇流其中的大型河流(包括长江、闽江、珠江、钱塘江和黄河)。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国际极危物种,有“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的美誉。

  作为典型的大型溯河生殖洄游型鱼类,中华鲟是现存鲟形目中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多栖息于大江河或近海底层。进江后第二年10月,中华鲟在长江上游繁殖产卵;随后幼苗顺江而下,到长江口稍作停留,在大海中发育;性成熟后,中华鲟游回长江,继续繁殖后代,往返路径长达5000多公里。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千里寻根”的习性,1963年我国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将其命名为“中华鲟”。中华鲟属肉食性鱼类,食性狭窄,在长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比如水蚤、虾、蟹、蚬类等,在海洋中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闽江、珠江、钱塘江和黄河的中华鲟已经绝迹,作为长江流域的四大物种之一,长江是唯一分布有少量中华鲟种群的流域。长江中华鲟种群的产卵场主要分布于葛洲坝下游至重庆以上的长江上游江段,洄游通道的范围主要为长江口至葛洲坝江段。近年来,长江中华鲟种群逐渐呈现出数量下降、雌雄性比失衡、繁殖规模减小、产卵活动延迟等现象,其中,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均出现繁殖季节偶发产卵现象,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令人担忧。“十二五”以来,陆续开展了江苏长江段鱼类调查,均未发现中华鲟的踪迹,根据历史资料及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中心、中科院南京地湖所多年调查、走访数据,建立重要物种分布预测模型预测了中华鲟的分布范围,其潜在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常州无锡段及一些江湖连接河流,如望虞河等,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目前我国已开展了一系列中华鲟物种保护工作,连续三十多年进行中华鲟的增殖放流,建立并完善了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体系,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践行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

  相关问题可以咨询江苏省环科院政策所:025-58527830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