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遇见成都 世界见证不同
2023/07/28 15:37  中国青年报  

  大熊猫、川剧、火锅、蜀绣、都江堰……很难用一个词语,精准地概括成都这座城市的特色。这里有天造地设的山山水水,有“进则天下,退则天府”的安逸休闲,有“春风吹浪正淘沙”的文脉绵延,还有不屈蜀道艰险的坚韧刚毅。今天晚上,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盛大开幕,将让成都在其悠久的建城史上,增添新鲜的青春印记,书写世界青年交往交流的新篇章。有人说,为了这一刻,成都已经等待了几千年。

  体育赛场是青年的舞台,大运会是青春的盛会。成都大运会中国代表团运动员平均年龄22.9岁,其中超过九成的选手是首次参加大运会。回顾不少世界体育名将的竞技生涯,大运会都是他们书写传奇人生的第一步。古代中国有“少不入川”一说,而如今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市14-45岁的青年达960.36万人,占总人口的近一半。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员,将在大运会期间与这座年轻人的城市共同生长,激荡出更加浓厚的青春气息。

  体育精神是无边界的,大运会的意义绝不只是在赛场上一决高下。参加大运会的选手,很多并非职业运动员。以大学生身份参赛的他们,未来可能是医生、律师、会计、工程师、科学家。大运会办赛理念和选手构成,决定了这项赛事不单是选手切磋竞技水平的舞台,更是青年展现青春风采的平台。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全体演员、志愿者中99%都是大学生,没有著名歌手或演员参与,只有个别高难度高空环节表演由专业青年演员完成,凸显出这是一场成就大学生梦想的盛会。

  像许多大型赛会一样,成都大运会志愿者也拥有自己的昵称——“小青椒”。“青椒”的谐音“青交”就是青年交往。据统计,成都大运会共有两万多名赛会志愿者,自大运会筹办以来,成都市青年志愿者注册数量从67万增至139万,这些志愿者的微笑是成都最好的名片。大运会前后,一系列大学生人文交流活动也将陆续举办,为世界青年增进友谊搭建平台。不是每个人都能以选手身份参加大运会的比赛,但所有年轻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服务大运会、关注大运会。

  有研究者认为,虽然地理上的封闭性给成都对外交通造成巨大困难,但这也恰好促进了成都的开放性,推动了历代先民们为走出封闭的盆地不懈努力,从而使成都成为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成为汉唐时期中国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历史上,“蜀道难”从未阻挡成都与外界交流的脚步;在今天,成都大运会让全世界青年共赴这场令人期待的青春之约。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宝墩文化算起,成都的历史有4500年;从金沙文化算起,成都的历史有3000年;从秦国筑城起,成都的历史有2300年。早至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就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富庶之地;隋唐时期,“时人称扬一益二”,相去千万里的成都与扬州,同为全国最繁荣的商业城市;到了宋代,成都出现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文化,连接着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成都大运会的举办,也将推动“天府之国”走向世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全球。

  尽管2000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但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成都历来以其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形象闻名。从川菜到川剧,从杜甫草堂到宽窄巷子,从杜甫的诗歌到先锋的艺术,从公园的茶馆到“夜成都”的酒吧……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文脉与时代创新相得益彰,人间烟火与诗和远方合奏共鸣。一位在成都生活长达25年的外国友人这样评价:“川菜是一个丰富的菜系,就像成都是个包容的城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成都大运会的举办,也将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

  成都大运会是继2001年北京大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之后,中国大陆第三次举办的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同时,它还是中国西部首次举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为我国西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都抬头望得见亘古不变的雪山,低头看得到年轻人步履匆匆的奋斗足迹,一场大运会的举办,将为这座城市更加广阔的未来埋下伏笔。

  如果把成都当成一个人,那她一定又美又飒,刚柔并济。历经两次推迟,成都大运会好事多磨、来之不易。四川省和成都市坚守对国际大体联和世界青年大学生作出的庄重承诺,紧扣“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锲而不舍做好大运会各项筹备工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四川人民不言弃、不言苦的刚强性格。“我们是青春,怎能被阻挡”,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相互依存,青年的前途命运休戚与共,成都大运会将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节点。

  “成都成就梦想。”成都大运会的口号,既是面向全世界的诚挚邀约,也表达了对各国青年携手共进、守望相助的殷切期待。成都大运会主体育场顶部的“太阳神鸟”图案,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光明的热爱,也彰显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冀由成都大运会的举办,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全世界青年一起努力,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