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05:37)
4月上旬,在南京老山脚下的浦口区大埝村采访时,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青奥会,让我们吃上了‘美丽饭’。”
2014年,南京青奥会让大埝村迎来变革契机。依托青奥赛道资源,大埝村先后建起自行车博物馆和越野自行车体验园,打造集自行车文化体验、户外休闲运动、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水墨大埝”景区。国际赛事频频落户,更是让“水墨大埝”成为“明星村”。如今,作为南京唯一以体育运动休闲为主题的美丽乡村,“水墨大埝”接待游客已突破200万人次,全村吃上了“美丽饭”。让我们一起倾听大埝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明海讲述山坳小村的转型故事。(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老山脚下的大埝村 图片来源:视觉江苏
口述|刘明海
我叫刘明海,今年44岁,是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大埝社区党总支书记。我见证了大埝村从老山脚下的一个山坳小村,变成了现代化的美丽新乡村,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水墨大埝”。
刘明海
4月5日,春光明媚。大埝村里3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停满了私家车。环村的自行车赛道上,孩子们骑车飞驰;户外公园里,携家带口的游客正在草坪上放风筝、野餐、拍照……看着眼前的欣欣向荣,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
刘明海:我们大埝村原来是在老山脚下,是一个山坳小村,道路又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外人都不愿意进来,有一句谚语叫“有女不嫁大埝郎”。我们的村民也是靠山吃山,种桃子来叫卖。(但是)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桃子也不好卖。
村史馆里的照片记录着大埝村从前的样子
对大埝村而言,有“南京绿肺”之称的老山一度让他们“有喜有愁”。喜的是,这里好山好水好风光,景色宜人;愁的是,交通不便,美丽资源无法变现。
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山地自行车项目的赛道要从大埝村通过。借此东风,浦口区将原本狭窄难行的无名山路修缮一新,命名为“岔琥路”。沿线层峦叠嶂、山水如画,逐渐发展成为老山腹地中的一条知名景观道。
水墨大埝乡村旅游度假区里保留的自行车赛道
刘明海:我们的最大优势是紧靠老山,保留下来绿色的原生态,并且,顺着山势自然蜿蜒的道路,还有百里老山馈赠的负氧离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自然环境方面的发展优势,为打造后来的“水墨大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依托青奥赛道资源,大埝村建起了自行车博物馆和越野自行车体验园。同时又整合了黎营古井、千年银杏、百里老山等旅游资源,发展出了数十家民宿、农家乐。大埝村东山食堂的老板娘顾宝云就是在那时开起了农家乐。
顾宝云:我家就住在这个村,原来是种田的,现在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之后,开了这家农家乐餐厅,收入翻了至少两番。
游客们正在自行车博物馆中体验运动项目 图片来源:视觉江苏
看到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到村里。“慢姑娘轰趴”民宿繁花南山旗舰店总经理吴刚就是大埝村回乡创业的代表之一。
吴刚:原本在外地做生意,2017年办起了这家“轰趴”民宿。生意一直非常好,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大埝村里的民居 图片来源:视觉江苏
水墨大埝乡村旅游度假区建成以后,累计接待的游客量有200多万人次,全村吃上了“美丽饭”。
刘明海:通过水墨大埝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老百姓收入有了明显增加。2013年以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就在1万(元)左右,现在我们的村民(年)收入大概在2.8万(元)左右;2013年以前,集体经济收入这块也就在几十万块钱,现在我们的集体经济收入也接近400万(元),有了很大的增长。
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刘明海带着村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下了一番工夫。
刘明海:我们现在建有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有党建文化广场。我们经常也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连续两届的“春晚”,让老百姓从小家融入到社区大家,跟社区有了归属感。
如今,大埝村已是满眼山青水绿、鸟语花香,道路两侧的风光像极了一幅泼墨山水画,无不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
大埝村里绿水环绕的建筑 图片来源:视觉江苏
刘明海:老百姓的口袋富了,居住环境越来越美了,幸福感不断地在提高,这就是我眼中的小康生活。
刘明海的小康心愿:
希望以后更多的游客来到大埝旅游,“水墨大埝”的名声越来越响,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高。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总指导:双传学顾雷鸣
总策划:庄传伟
监制:任松筠田梅
统筹:董晨朱威韦伟
记者:盛文虎 陆威 刘畅方达
剪辑:刘畅方达
配音:董双
检校: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