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系列征文持续推送中。如果把医院比作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战场”的最前线,昼夜晨昏,这里的灯长明不灭,医务人员24小时严阵以待,不避艰难险阻,不论朝夕日暮,为生命护航。“中国好医生”、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旭锋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急诊医务工作者。让我们从征文中领略他守初心、担使命的赤子情怀。
我出生于1978年,是一名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是跟随祖国母亲伟大的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亲身经历了这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四十多年,也见证了我们祖国从曾经筚路蓝缕到现在的繁荣昌盛。我也是一名拥有二十余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二十多年,我完成了一名普通党员向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蜕变,坚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精神旗帜将引领我们继续从胜利走向辉煌。同时,我更是一名从业二十年的“急诊老兵”,从实习生到住院医师,再到主治医师,直至现在成长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持工作的科副主任,我的每一步都立足在急诊这片热土上,脚踏实地,步步扎实,不仅经历了自身的成长与蜕变,也见证了医院急诊科的发展与壮大。
我深知,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是一面前进的旗帜,更应该是一座危难中的碉堡。所以,我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国家(江苏)应急医疗救援队,曾随队多次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我见识过惊心动魄的“非典”救治,参与过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救援,更是作为队长带领国家(江苏)应急医疗救援队援建武汉两所方舱医院。
从“非典”的猝不及防,到“5·12”的仓促应对,再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果断封城,常态化防控,前后方有力协调,突出重点,全面控制。我的种种亲身经历告诉我,我们的党和国家,在每一次灾难面前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理念从未改变,改变的则是我们不断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不断升级的指导理论体系,以及不断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我们始终不变的坚强信念及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使我坚信未来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天灾,我们都有足够的能力从容应对。我也会以始终如一的热情,投入到这一项伟大的事业中去,因为这个伟大的课题里还有很多的医学理论、实践问题以及公共安全体系的建立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完善。未来可期!
当然,“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公共卫生事件毕竟不是常态,作为医生,我们更多面对的是日常遇到的危急重症患者,要从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从工作开始,我就扎根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经历了科室从几名医生、十几名护士到如今的40多名医生、200多名护士;从单一的诊间、抢救室到如今拥有EICU、两个病区、观察室等独立单元的综合性科室。
我自身也承担起了时代、医院和科室共同赋予的责任,我们从无到有建立起急诊体外膜肺(ECMO)支持团队,从弱到强逐步建立起ECMO支持下的心肺复苏(ECPR)救治体系。我至今仍然记得我彻夜守护第一位ECMO患者,我们战战兢兢从数千里之外的新疆长途转运ECPR患者……无数个难题如今已一一被攻克。我们的体外支持中心也已经成长为一个年例数破百、心跳骤停患者救治总体成功率接近50%,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的强大中心。
现在,我也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主持科室工作的管理者。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我与科室其他同仁,正努力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未来描绘一幅美好蓝图。我们将乘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东风,迎着“健康中国”目标,继续传承和发扬ECMO、中毒等科室传统优势方向,同时协调创伤、卒中、胸痛、儿童、孕产妇等相关方向的共同发展,将健康中国建设明确要求的五大中心建设推向一个更高层次,引领江苏,领跑华东。我们科也将通过医联体单位、院府合作,以及多中心合作等多种机制,通过本科医师对口支援、扩大吸收医师进修、举办专题学习班等多种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取长补短,强化急救体系建设,希望为更多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促进科室再次快速发展。
我很幸运,时代赋予了我机遇,医院和科室给予我更高平台,共同推动我不断成长。我更要不断鞭策自己、兢兢业业、努力拼搏,让自己能在党和国家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宽阔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的复兴与强大鞠躬尽瘁,为党的“二十大”献礼,也为人民提供更好服务。真诚希望有一天,我能作为一朵更大更美的浪花,助推时代浪潮。
作者简介
陈旭锋,男,汉族,197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级专利8项,获“江苏医学科技奖”“江苏医学新技术引进奖”等奖项5项。获得2021年“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8月月度人物、江苏工匠、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获批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首届江苏省 “科教强卫工程 ”青年医学人才。
了解更多陈旭锋事迹,请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