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系列征文(9):肩负双重使命勇担当

  “强国复兴有我”系列征文持续推送中。2020年初,她紧急驰援武汉抗击疫情;2021年7月,她奔赴扬州抗疫一线;2022年4月,她又出发支援上海。战“疫”时,队友称她为“拼命三娘”;平时工作中,她也是风风火火。她就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立群。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让我们从征文中感受这份医者大爱。

  选择读医时,我只是浅显地知道,医生是高尚的职业,虽然常听长辈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却没有什么感性认识。随着见习、实习,我真正接触到了病人:看到一个个濒危患者被成功救治、一个个被病痛折磨得愁容满面的患者笑逐颜开,心里会跟着喜悦;碰到棘手甚至是医学难以解决的临床问题,会郁闷焦虑到失眠;更有面对生命逝去时的揪心和控制不住的泪水……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使我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使命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走上工作岗位前夕,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在党旗下宣誓时,那句“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令我动容。我在心中默念,要努力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奋斗终身,要对党忠诚、坚守岗位、勤学苦练、心怀大爱,在实践中去完成共产党员和医生的双重使命!

  带着这样的信念,我踏上了工作岗位。刚开始的几年,我被分在外科。外科医生需胆大心细,并且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我作为一名女同志,干外科还是有难度的。为了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动手的机会,换药、拆线、置管、跟台……我的宿舍窗户和手术室遥相呼应。傍晚,只要看到手术室的灯亮起,我就从宿舍飞奔到手术室,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清创手术,我也积极参与,乃至还得了个“孙疯子”的外号……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手术操作技能突飞猛进。7年的外科工作经历,让我养成了我勤恳务实、严谨干练的作风。

  2003年,我被调到ICU工作。在这里,医务工作者面对着更大的挑战。我更加忘我地汲取专业知识,淬炼职业技能,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业,让自己越来越能胜任ICU工作。有人说:“生死之间,隔着一个ICU。”多年的从业经历练就的专业素质,以及作为党员的责任担当,让我在面对一次次极限挑战、一场场生死时速的危急关头,都能扛起使命、沉稳应对,最终为患者换来“生”的光亮。

  常年的急危重症抢救工作,更加锻炼了我在面对各种紧急突发状况时的从不退缩。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国,重灾区湖北医疗资源告急,我率先报名参战。大年三十的出征仪式上,我代表医护人员发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理应冲在最前面;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这时候退缩,谁来上?穿上白大褂,我们是医生,更是战士。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代表南医大二附院,更是代表江苏,要一切行动听指挥,打好这一仗!”

  抵达武汉商定支援工作具体安排后,我带领108名队员对口支援江夏区人民医院。当时,病员数量激增,临床支援工作刻不容缓。然而,医院从原先的非传染病医院,临时转型为新冠定点医院,感控工作并不理想。作为队长,我既要确保临床支援工作的开展,也要考虑为医疗队保存最大的战斗力。“疫情面前,挡‘枪眼’是没用的,因为子弹挡住了,后面还有,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避免让它不要射出‘子弹’来。”这是我在接受央视《战疫情》栏目专访时脱口而出的真实想法。

  为了科学防疫的目标,我忙碌在医院的各个角落,医生办公室、更衣间、走廊、电梯间……从医护人员进入医院开始,每一个环节,我都会实地察看、手画草图,再和院感专业人员核实探讨商榷。不同的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不同的路线,改了一遍又一遍,为的是流程更合理,感控更优化!辛苦付出是值得的,感控优化后隔离病区,让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有了安全“后盾”,解除了后顾之忧。最终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连续工作53天,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

  2021年7月底,扬州突发疫情,患者多为老年人,不仅重症比例高,且仍有持续走高趋势。8月9日中午12点,我正在值中午班,接到医务科电话,通知我作为省级专家前往扬州参与重症患者支援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自疫情突发,我就收拾好行李准备随时应战。抵达扬州的当晚,我便立即赶到扬州市新冠定点医院参加院感培训和考核。第二天一早,就进入病区查房,协助翻身拍背吸痰、协助俯卧位、评估呼吸力学指标、调整诊疗方案……直到下午2点出舱,匆匆扒完盒饭,又进舱带病人完善CT检查、做纤支镜、转运病人……再次出舱,已经是晚上8点多。在扬州,我连续奋战了32天,通过严密监测和精准治疗,重症患者均转危为安。我们的工作不仅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也得到了国家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这激励着我继续在临床工作中,用坚守和奉献践行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2022年4月下旬,上海新增阳性感染者总量持续处于高位。江苏省继派出援沪方舱队和核酸采集队之后,再次组建一支131人的援沪医疗重症队支援上海抗疫工作。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抗疫“老兵”,我再一次积极报名应战。

  在开往上海的大巴车上,我接到任务通知——作为重症一队队长带领80人支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两个亚重症病房的护理工作。抵达当晚,我就带领队员们讨论制定管理组织框架,并明确相应的任务职责。在援沪的47天里,管理工作组每晚举行常规例会,反馈队伍工作情况及院感防控情况,讨论制定队内重要决议,了解队员身心状况及物资供给情况等等,为队伍最终顺利完成支援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党建引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在抗疫前线,我兼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号召大家“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队员同心协力投入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工作中,以实际行动书写江苏卫生健康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6月底,上海实现“动态清零”,我也回归正常工作状态。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还是在日常工作岗位,党龄与工龄一致的我,将一如既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目标,以冲锋在前、真抓实干的精神,用“医者仁心”和专业技能,立足岗位,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简介


  孙立群,女,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荣获“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最美巾帼奋斗者、江苏省最美医务工作者、江苏省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2020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表彰。

标签: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