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890”影音馆㊳|那个曾经向往“诗和远方”的姑娘,把青春献给了家乡
2022/07/21 06:58  新华报业网  

  【开栏语】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如今,广大青年群体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闪亮答卷。

  自2021年11月27日起,由新华日报社、共青团江苏省委联合发起,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网等联袂推出《强国“890”影音馆》融媒体重磅主题报道。记者深入80后、90后、00后群体,聚焦一批优秀党员、团员们拼搏与奋斗故事;同时,也欢迎更多朋友通过上传音视频的方式参与互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让我们一起,在这里,见证青春中国……

  【“强国‘890’”小档案】

  姓名:李富园

  出生:1989年3月

  职业: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亲见村党总支书记

  从“那个大学生”到“隔壁村的女儿”再到“园园”,村民们对李富园称呼的改变,无不对应着她在乡村工作过程中的蜕变。坚守乡村基层岗位十一年,曾经那个刚刚回乡工作的青涩“大学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带领村民们奔向美好生活的“隔壁村的女儿”。

  乡村文旅岗位、社区副书记、村党总支书记,李富园一路走来,用一颗诚挚的心,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留下了一抹属于青年人的靓丽色彩。

  从“逃离”到回归,

  家乡发展让她身负使命

  2011年年底,刚刚大学毕业的李富园回到了家乡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在基层岗位上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然而她起初并不是这么想的,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一心想着要去追求“诗和远方”。

  “因为在我小时候,我还不太懂得家乡的意义。”李富园回忆道,小时候想要进城只能坐唯一的一条公交线,每次一路颠簸下来,骨头都要散架。道路不但狭窄而且总是尘土飞扬,环境也不尽如人意。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的变化,却一点一滴改变着她原本的想法。

  “到外地上大学以后,我每个假期回来都能发现不一样——宽敞的柏油马路、河水日益清澈、绿化越来越多……似乎每次回来都感觉家乡变得更漂亮了。”李富园说。

  一方面看到了家乡可喜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李富园也认识到,作为当时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出去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也应该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临近毕业得知家乡的基层岗位在招人,曾经那个一心出走的姑娘,这一次却选择带着一腔热血回到故土。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乡村工作更重要的是认同

  回到家乡不久,2012年3月,李富园被选调参与建设家乡的第一个乡村旅游项目——江宁区“五朵金花”之一的世凹桃源。

  年轻的李富园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起点,带着蓬勃的斗志走上了岗位。然而,当时的社区书记却给她当头泼下了一盆“冷水”:“来我们这里工作,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苦能苦到哪里去?李富园起初不太理解这句话,但等到真正展开工作才体会到个中滋味。

  首先要面对的是村民们的不理解与不信任,村民们认为她只是来基层“镀金”的大学生。“你一个大学生跑到我们村子里面来干什么啊?”这是李富园当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质疑。

  李富园最初的工作是挨家挨户收集资料,动员农户创业、为村民介绍乡村旅游建设的前景。乡亲们不信任,工作就难以开展。“搞农家乐,装修的钱从哪来?生意要是亏了怎么办啊?”往往村民开口第一句话,就把李富园问的哑口无言。

  有一天,李富园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想着回家和父母商量要不要换一份城里的工作。但打开门的一瞬间,刚好看到妈妈端着一盆做好的汤招呼她说:“丫头回来啦?赶紧吃饭!”饭菜热气升腾,却掩盖不了她心头的失落。问清原委后,爸爸对她说没关系,在村子里面,你就把村民们当成自己的叔叔婶婶,不要太拘束。“我们自己家也是农民,跟他们有什么不能打交道的?”

  一语点醒梦中人,自我反省,李富园认为自己内心还是有一种“我是大学生”的姿态,并没有真正全身心地融入到乡村基层的工作当中去。

  第二天,李富园从一个微小的细节开始改变。她抛开了一直以来的普通话,改用乡音和每一个人打招呼。“勇哥啊,阿吃过饭啦?”对方听到先是一愣,随后报以一个灿烂的笑脸,回应道:“是园园啊,吃过啦吃过啦!”

  “那是第一次有人不再喊我‘小李’而是‘园园’,也是从那时开始,乡亲们才知道我原来就是‘隔壁柏树村的女儿’。”李富园说。

  自那以后,李富园改变了观念,和乡亲们讲方言、拉家常。叔叔婶婶生活上的大事小情,她都当作自己家的事主动关心。

  与村民们的真心相处换来了对方的真诚相待,再上门去和乡亲们聊天、谈设计,大家都笑脸相迎。农家乐餐厅、乡间小茶馆、传统风格的民宿、配套的商超……一个接一个建了起来。

  为了帮某位村民家的餐厅制作一个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好招牌,李富园和同事曾想了上百个名字备选;村民的店里需要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李富园和伙伴们也抢着办理。类似细小的工作做得多了,收获的认可和信赖也就越来越多。乡亲们逐渐主动找“园园”咨询“我们家的厨房这样搞行不行”“一个灶头够不够”之类的问题。

  最难忘的是2012年。当时为了迎接国庆节假期,李富园挨家挨户跑了一趟,帮大家核对菜单、检查厨房用具和环境,做好了充分准备。结果整个假期,村子里20多家农家乐家家爆满,自驾游的私家车甚至一度挤不进村子。假期结束后一盘账,收入最少的家庭把装修成本收回来了,收入最多的则把在外打工一年的钱都挣回来了。从那时起,乡亲们对李富园的工作心服口服,也为有这样一位替大家着想、带大家致富的“隔壁村的女儿”欣喜不已。

  从文旅岗位到村党总支书记,

  初心不变一直在路上

  李富园在乡村旅游的岗位上干了整整九年,既帮乡亲们卖过草莓、梨子、西瓜,也促成了很多文旅项目的开业,还为谷里街道争取到了区级、市级,甚至国家级的荣誉。

  “但我还是觉得没有沉下去,还是得融入村庄做点什么。”想到这一点,李富园主动向领导申请参与其它领域的乡村基层工作。出于对李富园工作的认可,谷里街道先是在2020年安排她到张溪社区担任社区副书记,又在2022年2月将其调到亲见村担任党总支书记。

  李富园刚刚到任,新一轮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出现了。“作为乡村治理的新手,要独立带队将辖区内一千多位村民守护好,心里一开始很是没底。”

  进入3月,随着疫情防控的部署,村里志愿者的红马甲穿起来了、网格员的双腿跑起来了,李富园的心渐渐安稳下来。她说:“特别是看到身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挨家挨户给80岁以上老人做核酸检测的情形,我的内心一下子踏实下来了。”

  借着疫情防控的契机,李富园将村里的情况摸了个遍。村里有多少户人家、有多少流动人口、有多少在外地工作的人、有多少企业……李富园把这些家底一一摸清。

  “村里企业不多,但我每家都去过,告诉他们村里会全力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给他们吃下定心丸。”李富园说,“此外我们也到孤寡老人、特困群体的家拜访,村里以往遗留的一些问题或矛盾,也得到了妥善处理和解决。”

  今后,李富园还将在亲见村度过相当长的一段岁月。她为村里规划的蓝图也正在徐徐展开:回收闲置厂房、重新打造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多建一些市民广场,配备更多健身器材,进一步提升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用足用好村里的两千多亩良田,打响水稻等农产品品牌;积极引入文旅项目,将村子里的休闲旅游项目做起来。

  “总的来说,计划有很多,困难也会有很多,但我们为乡亲们诚挚服务的初心不会变,村里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好。”李富园说,“我对自己、对整个亲见村,都充满了信心。”

  策划:潘青松 田梅 杜雪艳

  统筹:唐澄 肖雷

  文字:陆威

  视频:高鑫

标签:
责编:肖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