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如今,广大青年群体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闪亮答卷。
自2021年11月27日起,由新华日报社、共青团江苏省委联合发起,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网等联袂推出《强国“890”影音馆》融媒体重磅主题报道。记者深入80后、90后、00后群体,聚焦一批优秀党员、团员们拼搏与奋斗故事;同时,也欢迎更多朋友通过上传音视频的方式参与互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让我们一起,在这里,见证青春中国……
【“强国‘890’”小档案】
姓名:王林
出生:1986年4月
职业: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法院洪蓝人民法庭庭长、一级法官
身穿法袍端坐于审判台,庄严宣读判决书,这是许多人对法官的印象,那现实里的法官到底是什么样呢?大多数时候,他们在街头巷尾查案调解,飞奔在化解矛盾的第一线;在乡镇田野就地开庭,将公平正义送到群众身边。在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法院洪蓝人民法庭就有这么一位王林法官,件件都要“走出去”,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2011年9月,王林毕业后先在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工作,2012年开始独立办案,从事审判工作已有10个年头。10年里,人在变,环境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初心。10年时间,他从一位年轻帅气的法院“院草”变成了扎根在溧水这片热土上的“土味法官”,从刑事审判新人到“左民右刑”的全能法官。“我觉得从事审判工作最难得、最珍贵的是始终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无论案件繁简难易,都要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和心思去办理。”王林说。
从刑事审判新人到“全能法官”
王林在农村进行普法工作
“工作以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学无止境。其实一开始从刑事法官转变成民事法官时,我是抵触的。因为一切都不熟悉,需要重新开始。但是作为年轻同志,就要勇于担当,扎根基层。”2014年,王林经公开选调进入南京溧水法院工作,他迅速转变角色,投入到民事审判中。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戒掉”了午睡的习惯,利用午休时间巩固提高,晚上经常在电脑前查阅案例,研究案情。在办案中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总结经验,他深知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调解工作贯穿到审判流程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确保案件的公正与效率。
“法治护航不仅要案件判决依法公正,也要从源头加强法治理念的传播,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老百姓都能懂法守法,遇到事才能知道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普法是法官义不容辞的责任。”王林表示,法官有着天然的普法义务,他坚持审案普法两不误,深入基层给群众宣传法律知识。2021年,他带领法庭创建了“蒲公英——传播法治的种子”法庭工作品牌,并创设“左民右刑 普法护民”子品牌,既注重宣讲《民法典》帮助群众提高法律意识,又注重对养老诈骗等常见犯罪的预防,切实保护好百姓的钱袋子。
“少年强,则国强”,多年的工作经历使他深有感悟,王林坚持围绕青少年法治教育需求开展普法教育,创设 “法爱同行”子品牌,多次到中小学开讲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
从“法律捍卫者”到“群众贴心人”
王林进行社会调解
从审判走向调解,王林的办案地点不再局限于法庭,“法官”似乎也当得没有那么有仪式感了,不常穿法袍、不常敲法槌,他却乐此不疲。
“很多人不理解调解工作,张口就是法官我不想谈了,你就去给我判掉。”调解不能强制,但对于采取调解手段能达成更好效果的案子,王林在一开始就会耐心地向对方解释调解的好处。
久而久之,王林感受到做调解要有“二心”,即站在当事人角度的“真心”、释法明理的“耐心”,还要适时引导,冷热结合,一套“组合拳”下来,调解工作游刃有余。
王林特别注重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现场勘验工作以及判后答疑工作。在他看来,“敬人者,人恒敬之”,对当事人尊重,当事人也会还以尊重,对当事人真诚,当事人也会还以真诚。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有两位芮姓邻居,两人因为房屋翻修问题吵得不可开交,2020年底,小芮家翻建新房,老芮坚决不同意小芮将排污管道从两家房屋中间穿过,多次阻拦导致无法继续施工。经村委会多次调解未果,小芮将老芮告到了法院。
“这种邻里纠纷,看似小事,背后矛盾其实很大,如果简单判决,心里的疙瘩没解开,只会加深矛盾。”王林告诉记者,他第一时间联系走访了村委会,摸排原被告双方家庭情况及矛盾起因。通过调查,他得知村里当时正在规划污水管道改造工程,以及老芮和小芮两家当年曾因为违建还发生过殴斗,小芮家亲戚为此被判了刑,双方宿怨很深。
在了解清楚基本情况后,王林约上村干部一同赶至双方当事人家中。时值寒冬腊月,他冒着凛冽的寒风,站在室外双方争议的过道处开展调解,从“六尺巷”的故事说到两家同根同源,从法理讲到情理,既讲民法又聊刑事,王林的手脚冻得冰凉,当事人的心却慢慢暖了起来。
“我一直认为,结案不是实质的目的,纠纷的实质化解才是。法官不仅要定分止争,还要尽可能地修复破裂的社会关系。”王林说。
“当好法官是我的初心”
有人说,法官的权利很大,但对王林来说,法官的责任更大,他说:“民生案件无小事,分到我手里的是每一个案件,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全部的寄托和希望。为了他们,我必须全力以赴。”
每天,王林上下楼都跑步前进,还没到办公室,等待他审批的法律文书已经摆在了办公桌上。接待当事人,调解,开庭,撰写法律文书,讨论案件……这停不下来的工作节奏,王林却习以为常。
“扪心自问,面对日趋繁重的审判任务,我也曾有过困惑难解,但却从未有过迷茫。时光荏苒,我一直不曾忘记当年读研时的初衷、择业时的坚定、选调时的坚持。当好法官是我的初心。”王林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激情和冲劲,他承办的案件入选全市年度十大典型案件,多起案件被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电视台“法治天下”“法治集结号”“法治现场”等栏目宣传。
白驹过隙,槌起槌落之间,被同事们戏称为“院草”的他,面庞虽依旧年轻,两鬓却已悄悄掺杂了不少白发。“‘当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这句话每天都会从我的心里跳出来。一路走来,我的初心从未改变,用激情拥抱法治理想,用理性滋养法治智慧,让公平正义的光芒照亮每个人的心房。”
策划:潘青松 田梅 杜雪艳
统筹:唐澄 肖雷
文字:严红兰
视频: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