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盐城从宽阔绵延的海岸线醒来。
海风吹动,苇荡作响,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极危物种勺嘴鹬自在栖息……在盐城黄海湿地,随时都能感受到这块“自然馈赠之地”的生命活力。“讲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故事”“探索湿地保护与修复,我们从未停歇”今天#我有一段话 捎给总书记#走进辽阔自由的黄海湿地,听一听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闫泽群永远不会忘记2019年7月5日的下午。这一天,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以下简称“黄渤海湿地”)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4处世界遗产。
黄渤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成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还填补了江苏自然遗产空白。“这把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延伸到了海洋。”黄海湿地研究院负责人闫泽群感慨,“能够参与其中是一份自豪,也多一份责任。”
闫泽群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这位“90后”自我介绍为鸟类保护者,但他本硕攻读的专业却是工程热物理,是妥妥的一枚“理工男”。“虽然专业细分上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其核心有共通性,本质上都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闫泽群表示上学期间,他了解到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制定了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2030年将温度的升高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当时我学的工程任务里更多的是关注节能减排相关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也逐渐认识到更加宏大宏伟的生态保护系统治理。”
从理工科跳进大自然,不变的是一颗守护绿色环境的初心。“黄渤海湿地申遗成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保护湿地和迁飞候鸟的决心和信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了美好中国。”闫泽群表示,新的一年,他将带领湿地研究院的同事们更加踔厉奋发举办好2023全球滨海论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精心筹备好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践行“两山”理念,为彰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与发展活力而贡献力量。“我们将向国际社会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活力,讲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故事。”
沿着盐城公路一路行驶,清风拂面,树影婆娑,湿地公园缓缓映入眼帘。园内环境质量实时监测屏幕显示:“中午11:29,负氧离子为4755个/m³”,这一数字让记者惊叹,“要知道,日常办公室中负氧离子的含量仅为两位数。”江苏黄海湿地研究院生态修复组成员毛珍如是说。
2021年硕士毕业,1995年出生的毛珍从武汉来到盐城从事生态修复已有两年多,她说能够一起参与改善生态环境,就像是“警察抓小偷”一般无比荣耀的事业。“从事这个行业以来,我能够明显感觉到整个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以毛珍之前参加的大丰基地修复项目举例,经过历时两年对基地进行连续性观测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基地内生物多样性有显著改善。“基地内鸟类种类从之前的十几种到现在40多种,数量也从几百只到目前可以观测到近2000只,其中还不乏有两种二级保护鸟类以及多种一级保护鸟类。”毛珍如数家珍。
日落,毛珍结束一天的监测工作,驱车而返。“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栖息着680种脊椎动物,包括400多种鸟类、200多种鱼类和多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毛珍望着远处的海岸线说,作为全球每年数百万只候鸟栖息、换羽的“驿站”,黄渤海湿地随着潮起潮落、时节更替,湿地可“随机切换”天空之镜、一线潮等景观,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生态修复工作绵绵有力,久久为功。”
据悉,2022年,盐城市修复退化湿地面积12600亩,其中,修复近海与海岸湿地11770亩,河流湿地830亩。“探索湿地保护与修复,我们从未停歇。”毛珍表示新的一年,她要继续用实际行动履行承诺,为着力打造江苏沿海生态修复与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将与大家一起,为共建人类美丽和谐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召开的这次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即日起至全国两会闭幕,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我有一段话捎给总书记”征集活动,邀请全省广大用户面对镜头,讲述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同时围绕扩内需促消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要求:竖版视频(手机拍摄即可),投稿时请加#我有一段话捎给总书记#话题标签,请尽可能加上字幕。
操作提示:点击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底部菜单栏——视频,选择拍客,即可根据要求投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惠虹 王瑞枫
图片提供:世界遗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