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位于南京六合区横梁街道的吴氏粳米种植基地,千亩有机稻田里已是一片绿色。从播种到抽穗,再到收获,这里种下的不仅是“农场主”吴继续建设美丽乡村的梦想,也是横梁街道两村乡亲的一份希望。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2015年,毅然从事业单位辞职的吴继续,抱着一腔热血,踏上了做农业的道路。扔下“铁饭碗”,变身“庄稼人”,吴继续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美丽乡村建设给附近村民带来了哪些福利?一起来倾听吴继续身上的小康故事。(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吴继续站在稻田前
口述 | 吴继续
我叫吴继续,1996年当兵,2008年转业,我现在在横梁有2000多亩的农场,这个农场主要生产有机大米,我们从种植到收割、烘干、加工,(做的是)产品一条龙的服务。
从南京主城出发,一路向北,行驶大约50公里,到达六合区横梁街道黄中村小赵云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砖青瓦堆砌的房屋,屋前凉亭散落着的木船、秋千,以及水杉、金桂、香樟、柳树等搭建的绿色长廊显得格外静谧。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处美丽乡村,就在几年前还是一个“空心村”。
曾经的“空心村”,如今成美丽乡村
吴继续:我们没去之前,这个村庄(里面)主要是留守的一些叔叔阿姨,他们靠种田刨地有一点收入,或者(在城里打工的)儿女给一点。我们来了以后,就是把有劳动能力、(能)自食其力的变成工人,还有就是(聘请)妇女到我们农家乐当服务员,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2000余亩的农场,1000亩被规划为有机大米种植基地。初夏的傍晚,高出地面四五公分的稻苗,微风吹过,稻浪若隐若现。稻田主人吴继续站在田埂边,回想着自己从当兵到转业,再到变身为“庄稼汉”,这一路来的点点滴滴。
吴继续:2008年,我转业到事业单位,是一个有正式编制的单位。(但我总)想到社会里闯一闯,后来就跟着家里人一起做生意。2014年,(我)看到一篇报道,(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业和美丽乡村。抱着一腔热血,就想到地方闯一闯,因为是从农村来的,就(决定)回到农村,在南京周边的地方找(了)这么一个农场。
位于横梁街道的农场
在吴继续看来,不论是种水稻,还是做生态园,地理位置最重要。而横梁街道地处南京六合区东大门,东临仪征化纤,西接扬子乙烯,宁通高速公路、江六高速公路、南京长江四桥高速和宁启铁路穿镇而过,是闻名遐迩的雨花石之乡。
吴继续:这个地方比较合适,是四条高速的交叉路口,和六合区周边的整个直线距离都在15到20公里。离南京市区也就是50公里,方便城里人带着孩子来体验、感受。
从考察到执行,再到如今的美丽乡村,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
吴继续:我们没去的时候,从大的国道上到村庄是没有路的。我们过去后,企业自己去建路,建美丽乡村的大门,一直把村庄和国道连接起来,以后种上绿化,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街道和区里很重视,(做)农村的乡村道路和园林绿化、污水处理,总共投了600多万。
我们想把有劳动力的老人再一次让他工作起来,种他的地,给他钱,而且他在我们园区里、工厂里上班,拿一份工资,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村里能动手的,在我们这里帮我种菜养鱼,每天是80块钱,一个月也能拿到2400块钱。
五年过去了,吴氏粳米种植基地种出的有机大米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在2017年南京市优质稻米评选大赛中荣获“南京好大米”铜奖,同时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园区还改善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原本的“空心村”也变得生机勃勃。
吴继续:我们种的是绿色有机的(大米),一亩地的产量是850斤到900斤的稻谷,加工出来的大米在650斤左右,大米现在卖10元一斤(的话),一亩地的产值就是6500元,除了一些种植、用人的成本、加工的成本、物流的成本,一亩地大概能挣到2000块钱左右。
我们解决了6户60岁以内,还有一点劳动力人家的就业问题,在园区建了30多亩地的儿童乐园,让留守的孩子跟老人都有的玩,得到锻炼,让他们身心都得到了健康(发展)。
让城里人吃上真正放心的有机大米、有机蔬菜,同时也让城里人真正感受到美丽乡村的魅力,这是吴继续一直以来的愿望。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他一直奋力前行。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吴继续希望将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好、推得更远,真正做好一个农民,当好一个庄稼人。
拖拉机是农忙好帮手
吴继续:各级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做大型农场和农家乐的,支持(力度)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说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鼓舞,(我们)有信心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第一实业,把它做好、做大、做强。
你也想说说自己的小康故事?
别着急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分享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监制:任松筠 田梅
统筹:董晨 朱威 韦伟
记者:纪树霞
剪辑:刘畅方达
配音:董双
检校: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