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街巷、古朴的江南民居、精巧雅致的庭院……谁能想到,古城南京这段氤氲着历史风情的街区,不久之前还是老旧破败的棚户区。通过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的改造,南京秦淮区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片区)实现了老旧城区的“逆生长”。
老城南是南京的根。如何在城市改造更新中留住传统、守住记忆,让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市民生活更加美好?(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改造中的南京秦淮区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片区)
口述|陈鸿荣
我叫陈鸿荣,今年70周岁,是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堆草巷31号的居民。我们的房子经过改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月8日,位于南京老城南的小西湖片区,工人们正冒着严寒,紧张有序地对部分建筑进行施工改造。这里,正是已变身网红打卡地的南京秦淮区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片区)。在它外沿的马道街旁,几处由老民居改造而成的咖啡馆、甜品店,古旧中透着时尚与新潮,吸引了不少游客进屋落座。在一处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里,一位陈姓老人正赶回来打扫房间,憧憬着搬回这座既是“老屋”又是“新居”的日子。
陈鸿荣:我叫陈鸿荣,今年70周岁,是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堆草巷31号的居民。我们的房子经过改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鸿荣
1957年,7岁的陈鸿荣随父母搬到了堆草巷。小小的院子里,住进了整整五户人家、25口人。邻里之间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琐事引发矛盾,给儿时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鸿荣:当时也没有卫生间,五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那么空间就小,有的人为了家里头搞得干净,把所有杂物放在外面。就为这个占用公共空间,经常发生邻里之间(的)争吵。邻里之间火药味比较浓、很紧张。
资料图片:狭小的院子里住着五户人家
院落里的拥挤不堪,还得归咎于房间的逼仄。五户人家各自都只有一间房,像陈鸿荣家,一家五口人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日常起居,全部集中在同一间房中。
陈鸿荣:那时候我们这个地方算好的了,我们对门这家人家最多的时候住过9个人。隔壁的27号、25号,他们中间都是用木板隔的,房间里面讲话,外面就能听到;里面小便,外面都能听到,很艰难的。
经历了一个多甲子的岁月洗礼,小西湖片区成了一个与现代城市发展格格不入的老旧棚户区。很多民居内部阴暗潮湿,居住条件越来越差。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以及雨污分流设施,一到雨天,街巷泥泞难行,卫生堪忧。有些年久失修的建筑,也逐渐进入了危房行列。
陈鸿荣:2015年开始动迁了,有的人愿意走,有的人就不愿意走。我们家确实有点模棱两可,因为我家孙子当时在后面小西湖小学上学,中午吃饭问题没办法解决,住到这个地方吃饭是最方便的。
资料图片:堆草巷31号改造前的门廊
都说故土难离,不少像陈鸿荣这样,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家不愿意从熟悉的地方搬走。如何既留住老城南风味,又改善这里的环境?对此,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工程管理公司项目经理黄倪周回忆道:
黄倪周:2015年相关部门谋划小西湖片区改造的时候,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不像以前一样大拆大建,采取了适当的规模和合适的尺度进行修缮。专家和居民们一起商量,最终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定下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这样一个保护的新路径。
黄倪周
沿着这一新思路,负责改造规划设计的东南大学和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首先对小西湖片区50多个院落的房屋情况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等级的危房进行针对性的修缮。秉持“注重历史保护,留住城市记忆”的理念、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愿意搬走的居民也可以通过租赁、共享的方式参与片区改造。
陈鸿荣:(改造方案的)设计确实精心,我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譬如说阁楼往前面(开天窗的地方)搭、台阶跟台阶之间距离不能高于20公分。他们也答应了,而且比我们想的还周到,把我们楼梯板做得很宽。
小西湖片区改造完成的马道街29号
方案商定之后,改造顺利开展。施工方首先在维持老屋原有结构和样貌的基础上,利用钢网对关键部位进行了加固,相当于给砖房添上了一副“钢骨骼”;同时为整个片区设置地下综合管廊,所有的给排水、电、网络、煤气全部通过管廊接入居民家中;最后还对公共区域进行了微调,原本阴暗狭小的单间房里,不仅划分出独立的厨卫、卧室,还搭起了一个小小的复式阁楼,不仅让使用面积翻了将近一番,也让整个屋子洒进了更多温暖的阳光。
陈鸿荣:外表看上去没有多大的变化,以前就是青砖青瓦,现在恢复了古色古香,保持了小四合院这样的格局。(但)现在我们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跳跃式的提升,比如卫生间虽然不大,但是把它隔了起来(实现了干湿分离),各个功能用起来都很好,而且都符合时代的要求。
陈鸿荣家里的卫生间
如今,老屋的改造已告一段落。原本发霉剥落的墙壁、乱成一团的私拉电线、斑驳腐朽的地板都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光洁的墙壁和现代简约的装潢。同一个小院里另外四户老邻居搬走了三户,腾出来的三间房改造成了小西湖片区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这种别出心裁的“共生院落”,让原住民与工作室在同一屋檐下,共做好邻居。
陈鸿荣:我准备买古色古香的家具来配合这个房子,我们周围邻居都感到了羡慕。以前我不知道什么叫幸福感,现在我就能体会到。为什么体会到呢?就是说谈到这个房子,你心里头美滋滋的,这个就是幸福感。
小西湖片区某处改造完成的民居院落
老居民和老建筑、老街区一样,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迭代更新”的小西湖片区如今已初现端倪,原汁原味的老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未曾改变,老城南原住民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也得到了保留。据了解,“小西湖片区”810户在籍原住民,目前保留了一半。
住有所居,正是每个人的“小康梦”!当冬日暖阳照进老屋的窗棂,在干净敞亮的老门东寻访那份专属老城南的城市记忆,老陈所说的“幸福感”就这样弥漫开来。
陈鸿荣的小康心愿:
(希望)我们搬回来以后心情会更好、身体会更好,腾出精力来多多参加公益活动,使小西湖、老门东景区越来越美。
你也想说说自己的小康故事?
别着急,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分享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监制:任松筠 田梅
统筹:高伟 朱威 韦伟
记者:陆威
视频拍摄:滕升智
音频剪辑:刘畅方达
视频剪辑:刘畅方达
配音:董双
检校: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