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推出“不能团圆的家书”系列,风格迥异却字字珠玑的信,在社交圈刷屏,勾起了读者们对家的思念、对“团圆”的共鸣,更在写信人家庭中激起动人的涟漪。
这样的仪式感久违了。
今天,我们收到了部分回信!从回信中似乎可以看到,读信人在收到信的那一刻,双眼湿润的样子。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这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吧!
南京→南京
妻子潘巍薇致同在南京却不能回家的消防特勤崔彦彬
老公,我跟儿子早已习惯了没有你的中秋,我们知道,每次过节你都很忙,因为你有比咱们小家团圆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那就是,为了大家的团圆。我总调侃你:你啥都没管,儿子就长这么大了。但其实,我们都越来越理解你的事业。儿子长大了,他不再问:爸爸啥时候回来?他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军功章,心里自然都明白。你是他的榜样,也是我们一家的骄傲!希望咱们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也希望你的兄弟、战友们,即使赴汤蹈海,还是能够平安归来!
妻
哈尔滨→南京
崔彦彬母亲致儿子
彦彬,咱们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南京,上次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你回来,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儿了。几年见不了几次面,我和你爸平日里少不了为你担心,只有隔三差五接到你的电话,听听你的声音,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收到你的家书,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我们老了,再也不能多帮上你什么,就希望你在南京好好工作,报效祖国和人民,救援中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我和你爸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你也是我们的骄傲!"
妈妈
扫描下方海报上的二维码,可查看消防特勤崔彦彬家书原文。
南京→拉萨
妻子张抗军致东南大学援藏副教授徐伟炜
大伟:
信已收到,看着咱妈用老人机很认真地一字一句读放大的字体,深觉这样的书信带给我们的意义是便捷的视频和电话没法给予的。
早已经知道援藏工作比其他地区有多一层的风险,我暗暗担忧不已,爸妈面前不敢说实情,还需常给你打掩护。希望你能万事小心,保重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是0前的那个1,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完成援藏工作,才能在以后更好地撑起科研工作,也撑起我们的小家。
宝宝这两天都在看月亮,他知道八月十五是月儿圆的时候,要吃月饼。不过他还不清楚月饼代表团圆,我没教他,因为不好解释你为什么没回来。他亲手做的月饼很好吃,豆沙馅的,希望你以后回来能做给你吃。他常常说:“冬天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爸爸去的地方氧气少,所以小朋友不能去。”这次,你去的真的有点久,我知道,他是想你了。
絮絮叨叨这么多,见字如面。在此阖家团圆的中秋月圆之夜,祝你在拉萨一切顺利!愿我们祖国更加强大,天下家庭更多团圆!
妻:抗军
扫描下方海报上的二维码,可查看徐伟炜家书原文。
昆山→盱眙
龚庆、黄爱平致留守在家中的女儿龚皖苏
女儿:
12日下午,我送货回到住地,收到了你的来信后,不由自主地看了两三遍,妈妈还没有回来,我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直到晚上九点多了,终于听到熟悉的敲门声,妈妈回来了。
我说,要送你一礼物。妈妈反复猜了多次都没有猜到,最后,我给妈妈看了你的信,她看着看着,流下了泪水。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女儿长大了,比以前懂事多了。当时就想打电话给你,可一看时间有些晚了,还是等到明天吧。
13日一大早,我们就起来了,等到了八点给你们打电话。奶奶准备的菜真丰富,有螃蟹、针鱼、韭黄、哈密瓜等。你也很懂事,一个劲地劝爸爸妈妈多休息,按时吃饭。
皖苏,爸爸最近有点忙,买好的中秋月饼,今天才有时间快递给你们。过节了,想吃什么,尽管对爷爷奶奶说。要照顾好妹妹,尽量帮助爷爷奶奶做些家务事。在学校和同学好好相处,听老师话,在家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懂的就要问同学、问老师,争取每天都有进步,这样才能实现你们考上大学的理想。
等到国庆节放假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回家看你们,给你们买新衣服,我们一起到县城儿童游乐场好好玩玩!爸爸妈妈想你们,永远爱你们!
爸爸、妈妈
扫描下方海报上的二维码,可查看龚皖苏家书原文。
感谢青年艺术家吴思骏,今年中秋,他推出了“兔女”系列的中秋特辑。
这一组海报,就是他与新华日报、交汇点、全媒体社会新闻部联合出品。
扫描下方海报,查看“不能团圆的家书”系列的另外两封家书,以及新华日报的整版中秋特刊。
策划:王晓映
整理: 蔡姝雯 冯圆芳 见习记者 陈海霞 通讯员 周家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