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除夕,“团圆”成为他们熟悉的陌生词
2020/01/24 20:26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也许你正踏上回家的路,也许团聚的欢笑声已经环绕在你的耳畔……然而还有一群人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120急救人员。1月24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南京市急救中心,感受120急救人员的年三十,体验抢救病人的“生死时速”。

  “团圆”成为最熟悉的陌生词

  7时40分,南京市急救中心鼓楼分站急救医生仇为豪开始清点急救设备,急救箱、监护仪、呼吸机……大大小小的急救设备被一一放置到了救护车上。“试一下监护仪和心肺复苏机,检查一下急救药品是不是够用……”仇为豪和护士张静一遍遍细致清点。

  8时02分,120通讯调度指挥中心发来指令:“玄武湖附近一小区有一名老人发生急性心梗。”接到指令后,仇为豪跳上救护车和队员们出发了。

  “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正点吃过饭。”完成第一个急救任务后,仇为豪一边收拾急救用品,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做急救医生,绝不是‘转运’这么简单。‘内外妇儿’样样都得会。不仅如此,还得有个好身体,每天上楼下楼搬抬病人,力气不行干不了这个活。” 仇为豪的话还没说完,调度指挥中心又发来指令:“一名市民摔伤,请迅速赶到事发现场!”到事发地点,车刚停稳,仇为豪拎着急救药箱,担架员赵生美提着担架就冲了下去。

  出车的过程中,记者同驾驶员刘海华聊了几句,“春节假期,我会尽量多值班,让外地的同事多陪陪家人。”刘海华告诉记者,新的一年里,他最大的愿望是少出救护车,也就是希望大家都健康平安。

  顺利把这名摔伤的市民送到医院,已经快10点了。休息的间隙,仇为豪给在苏北老家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每一次,电话那端都会出现短暂的沉默,我能理解父母的心情。” 仇为豪说,如今父母都已经习惯了,但是总提醒他,要多照顾好自己。

  “新春佳节,正是我们这种‘缺席’的团圆,才有了大家团圆时的心安。” 仇为豪说,做急救医生十几年了,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假期。虽然工作挺累,但是,守护群众健康是一种幸福!

  除夕是“生命线”上的坚守

  警铃响起,调度员摘机接听、发布出车指令,从“120”急救电话被接听时起,“生命通道”随之启动,而一个个生命被及时挽救的背后,是一群放弃与家人团圆,没有年夜饭,也不能看春晚的120调度员,他们用执着的坚守,在热闹背后守护着“生命线”。张熙是其中一位。

  张熙40岁,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南京市急救中心做调度员。今年春节,张熙要一个人留在南京过年了。“我爱人是我同事,今年过年值班没排到她,她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 张熙说,父母都在盐城老家。这已经是张熙第三年没能回家过除夕了。“今年还好,我一个人值班,前面两年我和爱人都是同时值班的。”

  张熙坦言,作为一名“老资格”的调度员,他深知小岗位之重任,“我们是急救接警第一关,如果不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情况、发布出车命令,就会直接影响后续所有环节。所以别看调度工作简单,关系着的可都是人的生命,出现任何差错都可能耽误患者救治。”

  今年除夕虽然没有大的雨雪天气,但突然袭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调度室内空气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张熙笑着说:“我们时刻准备着。虽然不能陪家人吃团圆饭,的确有些遗憾,但一想到我能够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帮助那些有生命危险的人,就会觉得无比温暖,不能回家过年的遗憾都值了。”

  张熙的新年愿望就是所有南京市民都能健康地度过一个节日,“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无论何时都要坚守岗位。”新的一年,张熙希望家人、身边的朋友以及所有的南京市民都能平平安安。据统计,除夕当天,南京市急救中心有300余名急救人员,60余辆救护车坚守岗位,时刻守护着市民的生命通道。

  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通讯员 国立生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