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他们的笃定让生活温暖
2020/02/05 19:44  光明日报  

  立春。此时的武汉,仍沉寂凝重,但生活在继续,城市在运转。

  环卫工人、快递小哥、“专车”司机、防疫志愿者……当大多数人被迫宅在家里时,他们却一直在街头,一直在路上……他们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他们是武汉的守护者。

  “把垃圾处理妥当,才能真正为大家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熊鹏德(环卫工人),最想对家人说:“我们必须要顶上,不为什么,只想快点消灭疫情。”

  凌晨3:30,城市还在酣睡。熊鹏德准时钻出被窝。简单洗漱后,熊鹏德拿起清扫工具向振兴二路走去。这是他最熟悉的“地盘”,数不清每天要在这条路上走多少个来回。

  4:00,天还是黑的,熊鹏德的工作开始了。“我就是一遍一遍地扫,等清扫工作结束,抬起头来,天已经亮了。”

  这只是一部分。7:00,他另一份保洁工作又开始了,还是熟悉的街道,他这一干,就干到晚上6:00了。“别的我不行,但我清扫、保洁绝对没问题,垃圾清的一定干净。”说起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位8年前从孝感来到武汉务工的55岁汉子,一改先前的腼腆,质朴的脸上多了一丝不容置疑的底气。

  “我妻子也是一名环卫工,现在,我们最希望的就是把街道的卫生搞好,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环境。我总跟老婆说,卫生多重要啊,我们必须要顶上。不为什么,只想快点消灭疫情。”说着一口不太地道的普通话,熊鹏德的语气却很坚定。

  下午1:00,在振兴二路上,记者与熊鹏德边走边聊,又遇到了一位环卫工作者——黄友军。这位江汉区常青街环境卫生管理所的所长,已经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整了整口罩,他告诉记者,现在,环卫工人不仅很累,还很危险。“垃圾里满是病菌,现在是特殊时期,大家更会避而远之。如果说,医院是疫情主战场,那垃圾箱、废弃用品便是我们的主战场。把垃圾处理妥当,才能真正为大家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特殊时期,不容退却。自从疫情开始后,黄友军就再也没回过家,“我妻子也在社区工作,我们俩都不敢回家,只能住酒店,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

  “担心吗?”记者问。

  “说不担心是假的。但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尽快渡过难关。到那个时候,我们一家人就可以热热乎乎地吃个团圆饭了。”说话间,阳光照在黄友军的脸上,格外亮堂。

  “不管需要多久,我们年轻人誓与武汉共进退”

  华雨辰(防疫志愿者),最想对家人说:“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好你们。”

  12:00,摘下口罩,捧着盒饭,随便找了个人少的地方坐下,90后志愿者华雨辰刚送医护人员到中南医院,就到20公里外的北湖收费站,快速地扒拉两口午饭准备上岗了。她笑着说,自己干了两份志愿者“兼职”。

  “您好!测一下体温。”穿上红色的志愿者马甲,她拿着体温计,站在路口,成为疫情防控志愿队成员。这几天,她一直很忙碌,趁着工作间隙,她和记者聊起自己:“我是钢花小学的音乐教师,一直在关注疫情的动态,1月23日,在朋友圈看到青山团区委正在招募驾驶志愿者,我马上就报名了,为医护人员提供接送服务。”

  这几天,她接送了十几位医护人员,在青山、武昌、汉口等各个区来回开车接送。这也是华雨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医务工作者。“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医生护士不少人年龄比我还小,有ICU的护士、重症病房的医生。”她说。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她接送了一名护士长,华雨辰看到她上车前一步三回头,嘴里说着安慰丈夫的话,还不忘叮嘱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照顾好。一路上,她在电话中不断地协调科室人员排班,声音都很沙哑。

  “在武汉,这里有最普通的一群人,也是最了不起的人。”华雨辰说,对于志愿者来说,工作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帮忙,但不能添乱,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

  1月25日,司机志愿者人数多了,她听说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就主动加入,来到武汉的二七桥上成为检测值守的一员,配合交警检测来往车辆人员的体温。

  此时,车辆过检缓慢,大多数司机都很配合,华雨辰每测量一个人都会微笑着说“体温正常”,很多急躁的司机也会态度转变,向她点头表示感谢。“还有很多司机会主动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有的甚至会从车窗丢出口罩和酒精喷雾,嘱咐我们要多保重,一幕幕体现着武汉的人情味。”

  如往常一样,2月3日,华雨辰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消毒,主动在房间内隔离,“到现在爸妈还不知道我每天出门做志愿者,我告诉他们在单位值班。”她紧接着说,“不告诉他们是怕他们担心,我也会严格做好消毒和防护,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好他们。”

  武汉,许多青年志愿者投入一线,这是对城市的信心。华雨辰也不例外,在运送物资的现场她还碰到一位学生的家长,一直没休息,为支援的医疗团队做后勤保障。当时与对方一起搬运物资,听说另一位学生的母亲就在这个医院病房,她鼻子一酸,眼眶瞬间湿润:“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应该为孩子做好榜样。”

  有的孩子,通过家长的微信,给她发来微信,告诉她要注意安全。她说:“我们不煽情,有需要就直接上,不管需要多久,我们年轻人誓与武汉共进退。”

  “我们能够奔跑,觉得特别有意义”

  袁双(快递小哥),最想对家人说:“寒冬过后,温暖终会抵达。”

  14:21,武汉快递员袁双当天的第62个快递单即将完成。记者见到他,他戴着口罩,一路小跑,口罩外侧一鼓一鼓的。“你把快递放门口吧。”客户隔着防盗门在屋里说,这是这几天送快递的常态,很多客户都不想面对面地收件。正当袁双转身离开,没想到门开了,“等一下,这是给你的,这几天你们辛苦了,也要注意防护。”袁双接过来,一看,是两个口罩。“好意外呀,客户挺关心我们的。”他笑了。

  武汉,这座城市,大家相互见面次数少了,但是隔不住人性的善良与温度。这几天,在忙碌中他也感受到惊喜,在每一单包裹送达后,客户总是不停地感谢,常常从门缝里递出医用口罩,送来消毒水、医用手套、牛奶,有的还会给满满一小袋的零食和表白纸条……这段时间,这些都变得很常见。

  像袁双这样的普通人,为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服务,这位90后小伙子是地道的武汉人,作为快递站点的站长,他选择留守,开启了一场场奔跑。

  早上天刚亮,他看一眼手机,6点,准备起床出门。6点50,他就到了公司,拿着电子体温计,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同事量体温。7点,他们开始卸货。8点,他们开始送货。

  “今天的货物,有很多贴着黄色标识的快件,说明这是亟须物品,我们先进行派送。”袁双说,开车行驶在空旷的街道上,他和站里的兄弟扛起了武汉汉阳区一半天猫超市包裹配送,很有成就感。

  下午快一点钟了,他才有空休息一会儿。“知道你没有吃饭。”同事给他送来一份青椒肉丝盖饭,这样的关心,相互间没有道谢,更多的是眼神的示意。他趴在传送带上一边吃一边和记者聊,不到十分钟,草草地吃完饭,转身去仓库看下午要送的货物,他又满载着市民们网购的生活物资,将每一份期待及时送达。

  问他为何喜欢一路小跑送货?他笑着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也是一名快递员,在危机时刻,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自己的城市做一点事情,“我们能够奔跑,觉得特别有意义”。

  午后的阳光正灿烂,送完一趟货,他对记者说:“我想让父母看看,寒冬过后,温暖终会抵达,武汉加油!”

  “这几天,我要当好一名志愿者司机”

  “专车”司机张一驰最想对家人说:“这几天,我特别期待自己能够‘下岗’。”

  晚上9:00,“专车”如约而至。车一停,摇下窗,记者见到戴着口罩的张一驰,带着武汉人特有的豪爽,一挥手:“上车,这几天忙呦!”聊起这几天的工作,他说:“昨天中建三局的朋友联系我,说有两位同事去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报到。我下午4点接一位,晚上8点又接了一位,中途再接送两个医护人员,正好串起来不耽搁。”

  32岁的他并不是一位专职司机,而是武汉市武昌区青联委员,在一家私企工作。“这几天,我要当好一名志愿者司机。”张一驰说。

  1月23日,武汉的公共交通停运。他听说很多医生护士下班后回不了家。此时,一些热心的志愿者们迅速拉起了QQ群、微信群,一大批勇敢的武汉市民走出家门,组成了志愿者车队。这一天,有人粗略统计有四五千人参加,张一驰正是其中一员。

  记者翻开了张一驰的日记,文字朴素,却饱含温情——

  1月25日正月初一:今天早上5:50就爬起来了,总共接送了5位。在这个群里算少的,看到一位老哥接了十几单。

  1月26日正月初二:今天4单全是长程跨区,每单都是20至40公里,好累。湖北省妇幼医院到金银潭医院,汉口站到中南医院……中午12点半出门,晚上8点回来,主要是我在外面找不到吃饭的地方,饿得不行才回来,明天吃饱一点再出门。

  武汉,现在还是冬天,但张一驰说他车内的小小空间,却充满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有一位乘车的医生塞给他一包口罩,提醒一定要注意自我防护;有一位护士送了一瓶酒精,还在车里给他示范如何使用喷雾;还有一位护士,看到他的酒精不多了,听说小超市的酒精补货了,买了几瓶扔到车里,坚决不要钱。

  到了1月29日正月初五,张一驰早上起来后,发现微信群的单明显少了,他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运力缓解了。这一天他找到了新工作,区里的青联征召志愿者,大量境外援助的物资抵达武汉需要翻译人员,“我的英语水平毫无压力,妻子也是法语老师,日语N1水平。”他笑着说,语气中带些自豪。

  2月4日中午,他回家睡了一觉,在家待了一会儿,看到微信群里有新消息,他说:“不管了,我再拉一会儿,现在需求正在减少,不然以后抢不到单了。”

  拿起手机、驾照、口罩,往副驾一扔,他又开车出门了。张一驰说:“当秩序逐渐恢复,我就该‘下岗’了。”

  “不过,我特别期待能够‘下岗’。”他又补充了一句,这也是他最近经常跟家人说的话。

  (本报武汉2月4日电本报记者晋浩天章正卢璐)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