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对返回北京动车段的复兴号进行车内消毒作业。张晴/摄
焦作车务段党员突击队队员崔杰恺在为旅客测温。刘大鹏宋京/摄
当繁忙的春运遇上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百万铁路人闻令而行,与时间赛跑,和疫情决战,在万里铁道线上筑起坚强防线。
从刚刚参加工作的00后,到即将退休的60后,年纪不同却信念相同的铁路人纷纷投身于疫情阻击战中。在聚焦旅客防控、职工防病、防控物资运输三大任务中,他们形成一个个抗击疫情的战斗堡垒。
00后列车员赵晓雨:等疫情过去了,再陪妈妈唠嗑
2020年春运,对于刚参加工作的00后列车员们来说,因为疫情变得有些与众不同。
“您好,这个医用口罩比较轻薄,为了安全请您给小朋友戴上。”1月31日晚,K288次列车从南昌开车后,00后列车员赵晓雨发现一家三口旅客中,小朋友没有佩戴口罩。经询问,赵晓雨得知孩子嫌口罩太闷,上车后他们就给孩子取下了。
今天这趟车旅客依然不多,118人定员的硬座车厢里,只有18名旅客。虽然车厢里空荡荡的,但是赵晓雨觉得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消毒、清理卫生、口头宣传……各项预防工作都不能少。
“每天我都在关注疫情动态。当前的防控形势很严峻,旅客流动性大,容不得半点马虎。”赵晓雨说,自己是一名共青团员,也是班组里唯一的00后、唯一的男列车员,更应该干好各项工作,“不能给00后丢脸,更不能给胸前的团徽抹黑”。
2月1日,赵晓雨完成退乘工作,从列车长陈小娟那里领回了关机状态的手机。开机后,微信里蹦出了10余条妈妈发来的信息。“以前都会迫不及待打电话回家,跟妈妈说说工作中遇到的事情。现在,为了不让家里担心,只告诉妈妈春运工作忙,发个信息报平安。”赵晓雨说,希望这场疫情阻击战能够早日胜利,“等疫情过去了,再跟妈妈好好唠嗑”。
90后客运员阿里米热:今天起不用“妆”了!
作为新疆哈密火车站的客运员,同事对90后阿里米热阿尔肯的印象非常一致:“服务热情”“颜值担当”“三语服务”(汉语、维吾尔语、英语),当然还有“爱漂亮”。
每次上班前,阿里米热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但最近情况发生了变化。受疫情影响,上班时,阿里米热要佩戴口罩、护目镜,甚至还要穿上尿不湿和防护服。工作内容也增加了消毒、测温等,强度比平时大了不少。
为了让丈夫、孩子放心,一开始她并没有把真实的工作情况告诉家人,出门前仍会和以往一样化好妆,到岗后再把妆卸了,穿上层层“装备”后投入工作。
一天的工作下来,阿里米热微信步数通常都是朋友圈中的第一名。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她的脸上勒出了一道道印迹。下班后,阿里米热会再化一次妆,遮掩勒痕,尽量让自己保持着以往的状态。
反复“折腾”了一周后,一场“意外”打破了这种平静。2月1日上午,哈密车务段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中,一张铁路职工的工作照引起了阿里米热丈夫的注意,他一眼就认出这是自己的爱人。
丈夫心疼她,强烈要求她请假休息。但阿里米热却不同意。几番争论后,阿里米热终于“获胜”。她笑着对丈夫说:“今天起,我不用再妆了。每天化妆好辛苦,还要瞒着你,谢谢你的支持!”
90后连接员陈林:无敌解钩手奔跑在“战疫”生命线
作为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被誉为中国铁路的“心脏”,30岁的陈林就工作在这里。作为下行运转车间的一名驼峰连接员,他曾获得2019年国铁集团“最美铁路人”的荣誉称号。
“陈林,13道解体完了不用回屋了,西峰已经开始预推,这趟作业中挂有12辆武汉方向的援助物资,抓紧时间作业,作业计划放在信号机上面了……”1月28日15时45分,陈林听到对讲机发出的指令。
陈林的主要工作,是小跑着紧跟时速10公里左右的货物列车,快速地摘开连接车辆的风管、车钩,使车辆分离溜向指定的股道进行集结,重新编组成新的列车发往全国各地。
8年来,陈林平均每个班次解钩作业1000多次,分解的货物列车不计其数,没有出现一点差错。同事们都称他是“无敌解钩手”。
“收到,明白!”陈林回答道,快步走到信号机前拿起作业计划单,仔细地审阅一遍,默默牢记住将要作业的内容,跑到将要作业的地方等待着。他一手提着提钩器,一手拿着计划单,笔直地站在那里,像极了一个等待命令奔赴前线的战士。
短短15分钟后,这列56节的列车解体完毕。陈林和同事们回到了提钩房,端起水杯一饮而尽。
“疫情就是命令。我要尽快摘好每一钩,让这些援助物资在我这个环节不耽搁一分钟,早一点到达武汉,就是我对抗疫的一点点贡献。”陈林说。
80后变电值班员熊婷:在疫区守护京九线
作为南昌供电段的一名变电值班员,熊婷所在的孔垄变电所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重灾区”之一。“今天体温36.9 ℃,一切平安。”2月1日晚上11点,结束夜巡工作后,已经连续在变电所坚守9天的值班员熊婷,照常给丈夫发了一条报平安的微信。
“我们这里只有4个人,原来一直是两班倒。特殊时期为了避免感染,吴婷和我主动提出继续坚守,不进不出。”熊婷说。不进不出,这意味着熊婷、吴婷必须24小时待在变电所,何时能回家仍是未知数。
“变电所地处偏僻,人员也固定,还是比较安全的,就是家里人不放心。”熊婷说,她们每天都会按规定对所内区域进行消毒,并测量两次体温,向上级汇报。
孔垄变电所担负着京九线30多公里的供电任务,变电所里有变压器、大型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上百个设备,如果出现问题,京九线上运行的列车全部都会受到影响。为了确保所内设备运行正常,每天熊婷她们都需要对设备巡视3次,观察记录设备运行状态。
“就和中医看病一样,对设备‘把脉’‘望闻问切’,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才能保障运输畅通。”吴婷说。
熊婷的丈夫是一名火车司机,春运期间也一直忙碌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家中两个女儿只好由老人照顾。“今年过年没有回家,原打算休班回去能多陪陪孩子。”熊婷说,自己是党员,“该坚守坚守,该战斗战斗。”
她和丈夫约定,不管多晚,每天工作结束后都要再测一次体温,报个平安,“面对这场战‘疫’,我们绝不退缩”。
70后客运员李强:骑行30公里,返岗变身“掌勺人”
“天门好多路都封了,不能开车,这可怎么办?”疫情发生后,家住湖北省天门市岳口镇的天门南站客运员李强急坏了,赶紧向单位领导汇报情况。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副站长田斌斌打来电话,告知他自己将从邻近的麻洋镇到单位去。李强说,当时自己就有了一个疯狂的念头——骑车上班。
“田站长,麻烦你在麻洋镇等我,我想办法过来。”1月26日,为了赶回车站替换“战友们”轮班,李强从岳口镇出发,蹬着自行车骑了30多公里。3个半小时后,他终于抵达了麻洋镇。
“小伙子,冷不冷哟?”在麻洋等待许久的田斌斌问。“冷是冷,但是车站现在需要我们,作为党员应该冲在前面,为抗击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李强搓搓早已冻僵的双手,嘿嘿一笑。
没想到的是,由于交通受阻,车站食堂做饭的师傅无法到岗。此时,返回岗位的李强主动请战:“我在部队干过炊事班工作,我来!”从返岗第一天起,李强便承担着车站13名值守人员的伙食保障任务,成为了天门南站的“掌勺人”。
70后列车员孟祥龙:夫妻同在一趟车,基本见不到面
作为牡丹江客运段T262/261次的软卧车厢列车员,孟祥龙被同事们戏称为“大总管”:业务精通,脏活儿累活儿都抢着干,脸上总是挂着憨实的笑容。他的妻子哈长华是同一个班组的列车广播员,也是班组里的兼职红十字救护员,掌管着列车上的“急救小药箱”。
1月30日,夫妻二人刚刚回到家,手机微信工作群就传来了车队临时缺员的信息。看到信息,孟祥龙向哈长华提出了去替班的想法。“你去替班,我在家里也不安心,要去,咱们一起去。”哈长华说。相识17年,结婚13年,他们既是恩爱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作为参加工作几十年的老乘务员,孟祥龙和哈长华深知保障铁路大动脉畅通的重要性。说走就走,夫妻二人立即动身,将刚刚接回家的儿子再次送回父母家,随后赶到了车队。“现在这个疫情防控形势,我们所做的都是职责所在。”
“虽然在同一列车上值乘,但是这段时间基本见不了面。”春运加疫情的特殊时期,夫妻二人面戴口罩,各自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
“到站立岗时,我能远远地看到她。”“有时候忙完手头工作,他会用对讲机嘱咐我几句。”孟祥龙和哈长华笑着说。
“疫情当前,责任在肩,我们从一开始就做好了随时被隔离的准备,只是有点对不住家人。”哈长华说,父母每天都会叮嘱我们“安心工作,不要记挂家里,要保护好自己。孩子也会给我们加油。有他们的支持,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事,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病毒。”
60后乘警王世贵:等过了这段时间,咱们再把团圆饭补上
1月25日,大年初一,大同公安处乘警长王世贵看到了一条令他意外的官方提示:1月18日武昌至大同的K1366次列车上发现确诊患者。那天,他正好值乘K1366次。
在列车到站前22分钟,王世贵接到了单位通知,要求他自我隔离。由于刚刚在列车上工作了两个昼夜,他还没来得及与前几天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女儿见上一面,家中84岁的老母亲也等着他吃团圆饭。
不久,妻子知道情况后给王世贵打来电话。他却故作轻松地开玩笑说:“正好新房装修好了,我先提前感受一下。”
“那你妈那里怎么说呀?”妻子的反问让王世贵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应对。今年除夕王世贵在列车上值班,原本和母亲约好,大年初一一起吃团圆饭。“我跟我妈说了,可能有传染病不让聚餐,尤其我还是从武汉回来的。但还是没说这趟车上有确诊的,免得她担心。”王世贵跟妻子说,“等过了这段时间,咱们再把团圆饭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