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走过十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更显厚重。
踏着新春的脚步,光明日报近百名记者奔走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基层一线,奔走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疫”前线。他们将镜头对准一鼓作气、迎难而上的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他们用文字点赞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用鲜活生动的报道和丰富多彩的融媒体产品记录了一个个笃定前行、守望相助的新春故事。
今天,光明日报推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2020新春走基层的故事》专版,让我们共同倾听记者们在基层不断增强“四力”、践行初心使命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让我们永远记住2020新春的故事。
把扶贫成效写在百姓笑脸上
光明日报记者 李 慧 刘 梦
虽是数九寒冬,但河北张家口康保县这方热土上,一场以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社会扶贫协调推进的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正演绎着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
1月初,在记者调研采访的几天里,康保县低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然而,每至一处,还没开始交谈,乡亲们便一把将我们拉入他们亮堂堂、暖融融的新房里,一群人或围坐或在灶前忙碌,满屋子喜气洋洋的气氛。
在康保县,高寒和干旱的气候条件给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导致这里长期缺乏特色产业,经济基础差,人口大量外移。困难面前,当地干部没有退缩,挂职干部没有退缩,百姓们更没有退缩。
面对困难,康保人并未服输。海拔高、降水少,但光照资源丰富,于是便建设光伏电站,发电受益覆盖全部贫困村;利用本地草原风光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拓宽就业渠道,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开展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健康扶贫,提升群众生活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扶贫不能光靠党员干部唱“独角戏”。扶贫先扶志,要把贫困户的精气神凝聚起来。为了激发贫困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康保县打造了三支队伍——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小红帽”、从事公益岗位挣工资的贫困户“黄马甲”、奔波在田间地头的医护人员“白大褂”,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尽管脱贫攻坚战中仍有许多困难要克服,但这样的队伍和他们身上的精神头,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的康保,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洋溢在百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在老乡们的笑容里,我们看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更足了。73岁的村民王力不但住进了装有暖气、自来水的新房,还穿上了“黄马甲”,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力气足得很,越活越年轻,日子越过越红火!”他的话语中透着力量。
在青年知识分子扎根基层的实干中,我们看到了下沉到广袤田野的新鲜活力。90后大学生驻村干部张志恒从高校来到田间,在康保完成了人生的质变。“个人价值只有和群众幸福感结合在一起,生命才更有意义。”他在奋斗中得出结论。
在康保,这些笑容和笃定,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饱满的信心和坚定前行的脚步。在这里,每一位群众,都成为家乡脱贫致富的实践者,成为实现小康梦的亲历者。
我们,在武汉
作者:武汉一线报道组
对于全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春节。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战斗”的春节。
“有出差任务,出发去武汉,家里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随时可以走。”
“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1月27日晚,我们三位记者接到报社的电话,给出不约而同的回答。
1月29日,武汉一线报道组成员在北京西站同捐赠物资的爱心人士(左一)合影。武汉一线报道组供图
接到电话后,章正把妻子和孩子安顿好,第一时间坐上从河南返回北京的高铁;晋浩天搭车刚从山西老家回北京,进了家门就转头准备出行的物资;卢璐从杭州直飞北京,当晚到京,第二天就出发。
从接到任务的那一瞬间,大家都忘记了还在过年,抛开身边的人和事,心心念念只有一个地方——武汉。我们心里都清楚,这是一场新闻报道硬仗,讲好武汉战“疫”故事,是我们此行的共同目标。
听说武汉缺物资,报社已经为我们准备了口罩、防护服、方便面等物资,令人心暖的是还有几大袋水果。我们想,既然去前方,就顺手多做点事情。1月28日,晋浩天主动联系到一位爱心人士,把他们捐赠的5000多只口罩、120瓶酒精棉球、一批药品“人肉”带去武汉。为了带上这大批的物资上路,我们三人商量只带个人的必需用品,省下更多空间,以便多带一些医疗物资去武汉。
戴上口罩,报社同事把我们送到北京西站。此时,做公益的朋友也把物资送到火车站,没有更多寒暄,我们数了数,要运往武汉的医疗物资就有十多箱。道别时对方向我们竖起大拇指,说了一句:“谢谢!多保重!”看到我们搬运困难,火车站的工作人员热心前来帮忙,让我们得以顺利上车。
上了车后,我们一遍遍检查这些物资,生怕漏掉一箱,列车员也主动表示会帮我们照看。此时,简单的物资接力,成为一种爱心和信心的传递。
14时40分,列车还没开动,我们便抓紧时间开始讨论选题。
与以往出差不同,这一次,我们在列车上就开始采访。在这武汉之行的起始,就让我们抓到了一些真实的感动。在南行的列车上,我们遇到了同行苏洲,他的母亲是医生,给他发来一段视频,教他如何戴口罩,如何洗手,这位从除夕开始一直在工作没有休息的记者,看到视频眼圈都红了。采访列车保洁员甘大姐时,她真诚地对我们说:“我们做的事不算什么,不要关注我,多采访一些去武汉一线的人。”
来到武汉,报道组奔忙于武汉各个角落。每一次的采访,都让我们的心深深地被触动,我们认识到,此时在武汉一线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2月1日,卢璐在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采访。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摄/光明图片
南开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尹楠,刚到武汉就投入工作,穿上隔离衣至少工作4个小时,每次工作完,全身湿透。她说,休息时一放松,感到精疲力尽。
和武汉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临时“专车”司机张一驰的第一次见面,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武汉人特有的豪爽。车一停,摇下窗,一挥手,戴着口罩的张一驰对我们说:“上车,这几天忙呦!”
我们去采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许峰时,他正在麻利地布置任务,准备对留学生公寓内660个房间全面消毒。许峰的淡定有序,换来的是留学生们的放心。一位留学生说,面对疫情,他们也有过担心,但看到许老师就放心多了。
1月29日,章正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采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苏洲。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摄/光明图片
面对疫情,武汉人表现出来的精神,也鼓舞着我们。这几天,一个名为《武汉莫慌,我们等你》的短片在武汉非常火。片中,有一句武汉方言让人印象深刻——“我信了你的邪(我服了你了)!”这句方言,道出了武汉人不服输的一面,也一下子戳中了我们的心。
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感动,时时盘旋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紧张繁忙中温暖的星火。
想说的话,还有很多。抗击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医护人员在与死神搏斗,而我们,也在新闻战线上与时间赛跑……
(武汉一线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章正、李盛明、卢璐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打响春天保卫战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这个冬春之交太不寻常,新冠肺炎疫情的来临打乱了人们的计划。年前,记者来到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徐春福告诉记者,过了年要着力推进两件大事儿。一是乡村旅游项目西巷青蛙村的品质提升工程,村里与专业团队合作,引进“食、宿、礼、耕、读”等各种业态,打造青蛙村夜色经济;二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集体流转的400亩池塘改造成高标准农田进行试点,引进高科技的设施农业及有机大米种植技术,获得比养殖更高的收益。试点成功后再推广到全村5000亩的面积,促进农民增收。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右一)在苏州吴中区东山杨湾村采访村党总支书记徐春福和村民。席时超摄/光明图片
现在,苏州进入了疫情最严防控期。这几天,徐春福带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地毯式排摸了1000多户3763名村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我们正在按照2019年年末制定的2020年度工作规划,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决不能因为疫情而影响了村里发展和农民增收。”徐春福告诉记者。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徐春福们”自觉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抗疫和发展经济两不误。“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是江阴市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名言,也是对苏南地区各级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们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拼尽全力谋发展的最好诠释。
苏南人发扬“四千四万”精神,敢为人先、只争朝夕,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力支持本地企业复工,开足马力为武汉疫区提供物资,并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苏州市吴江区通过相关程序用96小时“复活”了一家破产口罩企业,当地民企盛虹集团投入3000万元用于恢复生产,日产口罩24万个驰援武汉;2月2日,苏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2月5日,无锡市发布支持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意见。两市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均是经过充分细致的调研后作出的决定,受到了广大企业主的肯定和欢迎。
我们还有直抵心灵的人文关怀,这是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和勇气。记者于1月31日在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的《献给“逆行者”的赞歌——江苏文艺界满怀深情用新作驰援武汉》中,南京市的文艺工作者用不到48小时创作的战“疫”歌曲《我相信》,一夜之间在“南京发布”收获了“100万+”点击量。可见,优秀的文艺作品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
江南春来早,姑苏城大街小巷的一簇簇迎春花、一树树梅花,在寒风中傲然绽放。“欢迎你明年再到杨湾古村走一走,在旖旎的太湖春光里,感受新农村的发展变化。”想起新春走基层时徐春福向记者发出的邀请,我暗暗期盼,待到春暖花开时,我还要去杨湾,感受西巷青蛙村迷人的夜经济,和退湖还田的村民们一起憧憬在产业转型中赢得大丰收。众志成城抗疫情、谋发展,我坚信,这场春天的保卫战,一定会赢。
(光明日报苏州2月7日电)
“把人间安定来承当”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负责卫生健康工作的曹爱英就没再休息过一天,一直奔波在社区、村庄的防控一线,挨家挨户排查登记,对每家每户每人每日情况都了如指掌。“为了防控疫情,必须确保数据精准,不能有一丝一毫大意。”她一直这样说。
没日没夜奋战在一线阻击疫情,曹爱英只是河南众多党员干部的一个优秀代表。作为和湖北毗邻的交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的防疫战场范围广、战线长。在河南基层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村庄,各级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他们用一个个“组织网”,织就了一个个“防控网”。
“中国人有脊梁,一腔热血越烧越旺,誓要让正气浩然冲天地,也要把人间安定来承当!”采访中,《中国脊梁》的歌声,一直萦绕在记者耳畔,久挥不去。
疫情之下,每一个乡镇、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网格,都是一个微型战场。这些微型战场的指挥官,就是“把人间安定来承当”的最广大基层党员干部。
1月27日下午,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笼罩下的河南淅川,冷清却不失祥和,但县应急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俊志却再享受不到这样的祥和了,56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天。
在河南基层,有千千万万个杨俊志,不顾个人生死,日夜坚守,“把人间安定来承当”。
“党员干部在岗、人民群众过节”“党员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疫情这样的公共紧急事件是党员干部的试金石。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员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旗飘扬。
在记者的微信里、短信里,“疫情当前,注意安全”,类似的问候几乎每天都有。作为党报记者、党员记者,我们一样也是“最美逆行者”,也必须用手中的笔“把人间安定来承当”。
疫情终会被我们正在进行的防疫之战所消灭。通过这次疫情,折射出了全体党员干部强大的凝聚力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力量。
感动我的,是他们灿烂的笑脸
光明日报记者 王 瑟
常年在新疆南疆地区采访,见到了我国最大连片贫困地区贫困人员的生活状况。今年春节前的新春走基层,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番情景: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各族群众通过党和政府的帮扶,经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后灿烂的笑脸。
王朋晓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9团17连的职工,去年种植了160亩的棉花,收入比前一年增加5万多元。可有谁想到,这位2015年来到17连的年轻人,曾因不懂得如何种棉花,辛苦一年,不仅没挣上一分钱,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我现在种的地是过去老家半村人种的地,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离不开连队党支部和老职工的帮助与关爱,没有他们,我家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啊。”说这话时,王朋晓满脸笑容,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
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乡衣干其村村民苏力堂阿卜拉,曾因孩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和家里拿不出钱建新房而发愁。这事被与他结亲的县委办干部周帅寰知道了,周帅寰立即四处打听,终于帮他孩子找到一份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周帅寰还帮他分析自己的优势所在,最终确定发展养殖业。经过一年的努力,苏力堂阿卜拉终于脱贫,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建好了,家里还买了汽车、拖拉机、收割机。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要靠双手创造出来。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唯一想说的就是:你们的奋斗与幸福同样感动着我,感动着所有关心你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