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仅用70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常州的工业经济也实现飞速发展,从“小桌子上唱大戏”“双手舞出八条龙”,到“智能制造名城”,常州正不断擦亮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品牌,打造高“智”量发展的“常州样本”。
9月28日,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举行建所60周年庆祝大会,职工们欢歌笑语,展现新时代高铁工人精神风貌。
车间内,集团首席技术员钱坤才还在细细钻研生产工艺。他是中车戚墅堰所的“元老级”工程师,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他依然奋战在研发一线,沧桑变化让他也不禁惊叹。
中车集团首席技术专家钱坤才说:“以前基本上是纯人工,过去都是画图,都是手工画的,造型、浇筑都是要自己亲自干的,原来我们搞的铁路客车制动盘这个项目,我们要做好多试验,接近有1000多次。”
1996年,“提速、重载”成为铁路行业的首要任务,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关键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制动盘就是其中一个,钱坤才和同伴们为制动盘国产化进行了一场争分夺秒的“倒计时”课题攻关。
中车戚墅堰所新产业发展部总经理郭晓晖说:“这个项目组是1996年的6月份成立的,97年的1月份,产品就要上车,5个月就要通过铁道部组织的一些鉴定,我们一般的研发项目需要一年到两年的周期,整个过程进度还是非常紧张的。”
1997年4月1号,铁路提速第一天,当安装了中车戚墅堰所制动盘的提速客车,在沪宁线常州段呼啸而过时,项目组成员的心情难以平静。这是中车戚墅堰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发的开端。此后,在中国高铁历次大提速中,中车戚墅堰所都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高铁列车齿轮传动系统已实现全面自主化研制。
中车戚墅堰所总经理王文虎说:“在技术方面,我们正向更高速度等级的高铁发展,第二,我们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也是方兴未艾,我们会发展更多的不同规格不同制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产品。”
时间是最伟大的记录者,忠实地记录着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继续往前追溯,新中国成立之初,常州的工业企业就在探索之路未曾停歇。1954年,原常州灯芯绒厂用土办法,造出了中国第一匹灯芯绒。1979年,灯芯绒成为那个年代“常州制造”的闪亮名片。
原常州纺织工业局党委书记胡宗泽说:“以产品为龙头,把常州前后道工厂组织起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花式品种统一开发,难题统一解决,现场统一监督协调。”
农字当头滚雪球、小桌子上唱大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用仅占江苏省4%左右的土地面积,一度创造了全省一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金狮自行车、红梅照相机、星球收录机、幸福牌彩电、常州柴油机和手扶拖拉机等,享誉国内,远销海外。
70年,市场风云变幻,常州工业发展笃定前行。
如今的常州制造,已经注入了大批量“智能因子”。
永旭晟机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经过5年的研发,成功将“穿综”这道织造前最后的流程,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比人工穿综的效率提高了7倍。这套自动穿经设备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永旭晟机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销售经理仝伟说:“比如一个经轴一万根纱,如果靠手工穿综,至少需要十二个小时才能完成,机器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就可以完成。”
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常州“勇吃螃蟹”,打通了工业机器人产业“主动脉”。如今,国内每生产4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常州制造”。
与此同时,常州还大力推进“三位一体”“智能车间”和“千企上云”工作,加快工业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147个“机器换人”示范项目平均减员率达40%以上,能耗平均下降10%以上。
这是一条全自动化的产线,准确度比人工高,可以提高30%以上,数据采集到平台上来,给客户做一些数据的应用,包括产品质量的追溯。
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一批常州传统优势产业也纷纷插上科技创新翅膀,催生、蝶变出以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持续刷新常州“智造”底色。目前,常州涌现出200多个行业的领跑者和隐形冠军,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4900亿元,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工业产品超过100个。
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说:“常州过去是改革的试点城市,常州之所以有今天,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发展速度确实很快的,高质量发展,就是注意质量,注意创新,因为创新才是我们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不到2.5亿元,大小工厂、作坊共470多家,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1.48亿元。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50亿元。工业总产值继1985年突破100亿元后,1995年突破1000亿元,2013年突破1万亿元。
常州,以“智能制造”为转型发展的核心切入点,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的发展理念,牢牢扎根实体经济,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全力建设“产业自主可控、两化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强劲、人才支撑有力”的工业明星城市的新实践中,与时俱进、一路前行!
CBS新闻中心记者:谭梦霞 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