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从“拉郎配”到“无缝衔接”!听科创载体建设的 “高邮故事”
2019/10/29 20:30  扬州发布  

  科创载体建设,是科创名城建设的关键一招。

  高邮市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科创载体提升行动,将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集聚创新资源、建设科创名城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策源地,持续吸引高端创新项目及科技人才在高邮落地生根,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记者近日深入高邮园区、企业,探访载体创新的高邮故事。

  从“敷衍应付”到“座无虚席”

  看“科技讲堂”如何成创新高地

  17日上午,高邮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4楼会议室座无虚席,大阪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教授窦晓鸣拿着一只薄薄的芯片,向大家介绍生物传感芯片在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没想到高邮的企业家热情这么高,让我对此行充满了信心。”窦晓鸣是光检测与分析仪器方面的专家,此次应高邮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邀请,带着刚研发的几种生物传感芯片到高邮路演,希望能在高邮落地转化。

  听了窦晓鸣的介绍,高邮卫星卷烟材料、中康环保两家公司的老总都动了心,路演一结束,就把窦晓鸣及其团队拉到公司,详谈合作事宜。高邮卫星卷烟材料总经理张爱刚告诉记者,他们企业是生产卷烟材料的,今年听了好几场科技讲座,在科技干部和专家的“洗脑”下,动了转型发展的心思。“正瞅着去哪儿找好项目,项目就主动找上门了。”

  “一听说科技局又请来了专家,我立马放下手头工作赶了过来。”虽然不是电池专场,但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寿斌还是忍不住赶来“凑热闹”,他说,“说不准就能逮着个好项目。”

  近年来,国家、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陆续出台了人才、科技、知识产权等新政,如何让企业充分了解政策、贯彻落实政策,让科技政策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高邮市科技局局长谭旭说,高邮依托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各类科技人才和技术成果,规划设计了“科技讲堂”这一服务载体。“科技讲堂”开设以来,共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60多名专家教授举办政策宣传、业务辅导及成果路演活动54场,参加人员5500人次,“科技讲堂”逐渐成为高邮市科技服务特色品牌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加油站。

  “这种路演还不算最火爆的,有些政策宣讲会,火得就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高邮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张辉参与了科技讲堂的筹建,他回忆说,刚开始是“求着企业来听课”,很多企业随便派个人敷衍应付,现在是“企业老总主动要听课”,很多涉及企业创新的专题讲座都要提前预约。

  从“敷衍应付”到“座无虚席”,高邮“科技讲堂”火爆的秘诀是啥?谭旭说:“很简单,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就开始听取企业意见,根据企业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同时聘请一些真正对企业发展有帮助的专家教授讲授科技创新的实操课,帮助企业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科技讲堂’,没有理由不受欢迎。”

  从“拉郎配”到“无缝衔接”

  看创新中心如何打造产学研联盟

  

  资料图片

  扬州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中高档轿车铝合金轮毂生产加工的企业。长期以来,这家企业都为没有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的研发平台而苦恼。

  在汽车轮毂制造中,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轮毂技术难度大,只有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但还没有大规模的量产生产线。“毋庸置疑,实现轻量化轮毂批量生产,就能把握住这个领域的先机!”戴卡轮毂董事长王坤下定决心要攻克这项技术,但当他刚提出这个想法,迎来了一片反对声:国际上还没有成熟技术,一旦技术攻关失败,巨大的投入就会打水漂。

  “企业有技术困难,找创新中心。”高邮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帮助寻找行业专家,最终找到了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赵玉涛教授。

  在中心的牵线下,企业创新团队与赵玉涛坐到了一起。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赵玉涛从技术的成熟性、新能源汽车的趋势出发,给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戴卡轮毂的“新能源汽车用轻质高强原位纳米强化铝轮毂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因此获得了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900万元的支持,这无疑是给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新建研发中心、新增研发设备、引进技术人才……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企业与江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件。如今,戴卡的轮毂产品已用到奔驰、华晨宝马、比亚迪等多个汽车品牌。有了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该企业就像一匹“黑马”,在汽车轮毂行业中快速领跑。

  “在科技市场,长期存在着‘灯下黑’的现象,买方经常找不到卖方。”谭旭说,伴随着扬州市建设新兴科创名城,高邮创新发展的需求被充分激发,很多企业都在谋求转型升级,这时候政府就要发挥好“科技红娘”的作用。为了推动产学研“无缝衔接”,高邮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引进西安交大、天津大学、大连理工、重庆大学、武汉理工等12家高校院所,在高邮建立技术转移分中心或专家工作站,形成“一中心、多院所”的协同创新格局。3年来,累计服务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以上,其中7个产业化项目获评省成果转化项目,获批资金6000万元;18个产业化项目获评扬州市成果转化项目,获批资金580万元。

  从“线下数据收集”到“线上资源库”

  看高邮如何创新科技资源线上平台

  “终于找到了!这个平台对我们企业帮助太大了!”江苏首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负责人倪立兴奋地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微信小程序“智汇高邮”。“我们急需在集成式数字高温传感器软硬件开发领域取得突破,但是一直找不到对接单位,没想到在这个线上平台满足了需求!”

  打开“智汇高邮”,“集聚资源、集成支持、集中服务”大字清晰可见。小程序主页即可看到“政策库”“人才库”“成果库”,里面都是满满的“干货”。“我们就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到,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相关教授在这方面有优势。”倪立介绍,经高邮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系对接,他们拟于11月初前往吉林大学具体推进。

  在高邮,“智汇高邮”被当地企业称为“线上资源库”。“光在线下为技术企业与科研专家团队牵线搭桥根本远远不够。”谭旭介绍,今年开始,创新中心围绕高邮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成“智汇高邮”线上资源库,邀请专家教授团队为全市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今年8月运营以来,首批近700家企业已纳入服务对象,预计在年底前实现规上企业全部入库。

  通讯员 张辉 记者 薛舒文 邹平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