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从“麦客”到家庭农场主,他从庄稼地里获得幸福生活
2020/08/24 14:53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缪埭村位于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在村外老远就能看见连片碧绿的稻田。

  立秋后的清晨,幽静的乡野已经颇为凉爽,稻叶尖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魏春明穿梭于阡陌间,查看水稻长势、田间水位。“眼下正值抽穗期,田间管理很重要。”魏春明是土生土长的缪埭村人,有着400多亩的家庭农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他都会在田间忙碌。

  今年44岁的魏春明,皮肤黝黑,笑声爽朗。他告诉记者,早年间他在外打工,家里的地主要是父母种植,每到收割的时候都会花钱请收割机手来帮忙。2004年,魏春明花了6万多元从外地买回一台二手收割机,从此开始告别了祖辈从地里刨食的方式,成了一名“麦客”。“第一单是在沭阳帮农户割大麦,挣了几千块钱。”魏春明后来又去了淮阴等地收割麦子。

  刚买收割机那一季,魏春明并没有挣到多少钱,因为自己不会开收割机,要聘请师傅帮忙操作,还得另外雇一辆卡车载着收割机跑生意。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魏春明便抓紧跟着老师傅学习,从外地回来后,他便用自己家的麦田“练手”。“别的生意不敢接,自家田割坏了不打紧!”魏春明笑着说。

  经过一季麦收,魏春明自己开收割机,他去过安徽割杂交稻,到过四川、河南、重庆接活儿,那年一直忙到11月。此后几年,他换了几台收割机,都是二手货,老出故障。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开着收割机在田里,收割到一半,机器不动了,“找人来一看,说是发动机没用了,要换发动机”。一个新发动机在当时要3万多元。魏春明帮人收割,刨去成本,一亩地能挣40元,要忙活近千亩地才能挣到这笔钱,当时是真心疼。“后来还是借钱买了新发动机换上的。”魏春明说。

  2012年,手头宽裕了,魏春明咬咬牙花20多万元买了一台崭新的收割机,赶上当时政府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好政策,补贴了他3万多元。新机器动力强,使用过程顺利无故障,一季农忙下来,他平均一天能挣3000多元。

  带着收割机走南闯北,挣了钱,见识得多了,魏春明致富的思路也更为开阔。2015年,大伦镇开始推广土地流转承包,村里召开村民大会,向大家详细介绍土地承包有关事项。“会开完不久,春明就找到我,想要流转土地。”村党支部书记夏义君介绍,后来全村2800多亩土地相继流转了出去,魏春明是最早一批流转土地的种植户。

  土地流转下来,想要种好并不容易。第一年,魏春明承包了290亩左右,没少辛苦,但由于稻种出芽率不高、除草不到位等因素,收成一般。加之用工多,除了收割机以外的其他大型农机都得花钱请,一年忙下来,魏春明算了算账,还好挣了几万元。

  后来几年里,魏春明先后投入数十万元购买了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种田全面机械化了,降低用工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产量。以水稻为例,原本依赖人工从事田间管理,亩产在1000斤左右,机械化种植后,每亩可增加到1100斤。尝到科学种植的甜头,魏春明又连续数次增加流转面积,现在有400多亩。去年,魏春明的农场净收入突破20万元。

  农场越做越大,魏春明一家的日子随之越来越红火。这几年,他买了家用轿车,在城里全款买了房。平时一家人在老家住着小楼,享受田园生活,农闲时就住到城里感受城市繁华。“父母常常感慨,以前从没想过靠种田还能开上轿车。”魏春明笑着说。

  十几年来,从跑收割机到做农场,从替人收庄稼到自己种庄稼,魏春明靠着最朴实的奋斗,拥有了如今有房有车有事业的好日子。“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项目,下一步想‘试水’高效农业,把农场搞得更好!”说到未来,魏春明笑得一脸灿烂。

  交汇点记者 卢佳乐 通讯员 乔梁 蒯晓月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