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收获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后,经济薄弱乡村脱贫成果如何“稳得住”?8月中旬,记者来到宿迁市宿城区陈集镇蹲点调研。这个“十三五”期间还有3个省定、4个区定经济薄弱村、2262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的苏北乡镇,目前不仅如期完成了脱贫摘帽目标,还通过进一步做强乡村产业、扣紧农户利益链、织密社会保障网,让老百姓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项目不大,却有“葡萄串效应”
走进陈集镇葡萄产业园,园内一派繁忙景象,果农们正在采摘葡萄、打包装箱。夏黑、巨峰、醉金香等优质品种已“抢鲜”上市,各家采摘园开园迎客,采摘季将从现在一直持续到10月份。如今的葡萄产业,让陈集乡村发展焕发勃勃生机。而就在十年前,这里三分之一的农户还是低收入户。
稳定脱贫,产业发展是基础。“不管我们是‘试验品’还是‘牺牲品’,王庄村不能一直这么穷下去!”当年,村党支部书记王继成从青岛考察回来,带领6名村干部流转20亩土地,开始“第一个吃螃蟹”,种下第一棵葡萄幼苗,三年后迎来硕果丰收。
村支书带了头,农户紧跟上。随着葡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陈集镇顺势成立葡萄产业园,全镇形成“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化生产经营模式。十年奋斗,葡萄产业园已入驻36家家庭农场和4家合作社,种植20多个优质葡萄品种,年产量超500万公斤。从20亩非标钢架大棚,到现在3000亩现代化产业园区;从几百株普通葡萄苗子,到现在产值超亿元的产业;从7名敢试敢闯的蹚路者,到现在带动1000多人就业,“葡萄串效应”已经深植于陈集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中。目前,这里正努力打造苏北最大的“阳光玫瑰”精品葡萄主产地。
农村强不强,关键看“头羊”。陈集镇大力推行“支书领头调结构”,一方面鼓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流转土地,大力发展葡萄、稻虾共作等高效农业;另一方面帮助村居制定规划、择选项目、邀请专家,争取政策支持、资金帮扶。目前,该镇已建成“支书领头调结构”项目15个,形成了“支书领头、大户跟进、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目前,全镇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5个,加入农户达4.9万人。
“我们最大的短板是‘经济发展’,主攻目标就是能带动群众致富的项目。”陈集镇党委书记蔡鹏太介绍,通过专业大户、返乡能人和村支书带动,依托扶贫产业园载体,今年上半年又招引工业项目4个,总部经济项目2个。“这些家门口项目虽体量不大,却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串串’,带动几千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利益普惠,不只是“大户发财”
清晨六点多,走进陈集镇陆圩村,机器隆隆作响,村民仓业龙和板材厂的工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切割好的杨树板皮整齐地排列在晒场上。
“去年木材厂挣了15万元,生活直奔小康。”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的仓业龙曾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户,家中育有5女1儿,一家老小仅靠他打零工过日子。2016年,仓业龙在镇里的扶贫工业区创办板皮加工厂,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初,他专程来到村委,主动要求摘掉享受低保的“贫困帽”。谈到未来发展,仓业龙向记者说了他的两个愿望:一是尽快告别小作坊,成立合作社,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二是镇产业园能引进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提升小户、散户的加工效益。
贫困户创业成功成了这里的新闻,让人们喜出望外。这个木材产业园里的创业者有一批像仓业龙一样的贫困户,有上千人在这里打工脱贫。“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要坚持外部帮扶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将输血式脱贫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陈集镇镇长王大伟告诉记者,仓业龙这样的贫困户能够摘掉“贫困帽”,得益于自上而下的精准扶贫产业规划。2016年初,宿迁供电公司挂钩扶贫陆圩村,他们帮助农户选准致富项目,规划建设木材产业园,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政府则做好服务员,把3条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主动对接光伏企业,在标准厂房屋顶建设4套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光伏发电提高村集体收入。陈集现有木材相关大小企业393家,年产值达3亿元。镇村正在高标准打造龙潭木材产业园、徐元木材产业集中区、陆圩木材产业集中区“一园两区”,对木材企业进行全面提升改造。
“搞扶贫产业既要‘龙头’、大户,更要‘千家万户’;乡村发展不是只为大户发财,更要注重农户利益普惠。”蔡鹏太介绍,他们把产业扶贫作为摘“穷帽”、拔“穷根”、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正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当地资源条件,支持家庭农场集群建设,推动家门口就业工程项目建设,打造“扶贫车间”,促进电商扶贫等。用好用足小额扶贫贷款扶持政策,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电商就业创业,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电子商务提供贷款支持。“要让党的扶贫政策阳光普照,落到更多的农户身上。”
返乡兴村,成就了“田园梦想”
进入8月,陈集镇工业园内的“景仙科技”正在紧锣密鼓施工,10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今年3月,企业总经理曹国军把工厂从苏南搬回家乡,投资生产汽车密封配件,可带动就业100多人。
曹国军返乡创业,是这里“返乡兴村”联盟的一个成果。根据宿迁市“返乡兴村千人计划”的统一部署,陈集镇先后引进30名“新村干”,并聚焦“选得准、干得好、留得住”的目标,加大管理培养力度,有力地发挥了新村干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去年9月,该镇成立“返乡兴村”联盟,目前已有成员30人。“联盟经常开展沙龙交流会、创业碰头会、富民茶话会等活动,大家发挥自己的特长,寻找富民项目,做好富民增收。”联盟牵头人、陈集镇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夏广春介绍,联盟成员已创办项目15个。
陈建鑫是“返乡兴村”联盟人才之一。2015年底,他开始在王庄村流转土地种葡萄,并首次在当地试种高端葡萄“阳光玫瑰”。为了确保葡萄种植户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返乡兴村”联盟带头配套服务,拉长产业链。依托陈集镇生态葡萄园成立了农资超市,积极参与示范园保鲜冷库、配套物流仓储建设,还定期对接南京农业大学、“海唐春”产供销联盟等高校院所和社会组织,为农户提供农资配送、新品种试种、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并将葡萄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全镇葡萄产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
“返回家乡,成就田园梦想!”返乡创业就业渐成气候的背后,是家乡城镇面貌、教育文化、卫生医疗、集镇住房的全面改观,社会保障体系网络的初步建立,让经济欠发达乡村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宿城区委书记张辉表示,千方百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好帮扶政策的落地落实,始终做到标准不降、投入不少、力度不减;着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兜底保障、缓解支出贫困、扶贫开发、社会帮扶”四位一体政策体系,稳步提升宿城共建共享水平;努力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脱贫攻坚的成果更坚实,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交汇点记者 刘宏奇 万小珍 徐明泽
通讯员 王 晔 焦 尉 王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