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 杨芹 实习生 徐大钧通讯员 胡星星纪建中)对于49岁的解西红来说,土地,是他心里的宝。在宿迁市沭阳县十字街道西张圩社区日光温室大棚基地,有1200平方米的大棚是他的。可当记者走进大棚,却看到了空空的一片,而且已经“撂荒”了近3个月。
“这么好的土地为什么闲置了?”听到记者的话后,解西红大笑起来!“地不仅是用来长东西的,而且还需要‘保养’,这样长出来的蔬果才更好吃啊!”解西红扒了扒土地说,眼下,很快就要播种了。
解西红到农户家大棚里看苗子长势
4年前,因为孩子上学、缺乏劳动力,解西红家被纳入建档立卡低收入户;4年来,他在这个大棚里,摘瓜、摘西红柿,也摘掉了穷帽子。
“2016年全年总收入才1万多元。老婆承担了家里的一切,赚钱几乎就靠我一人。”解西红说,当时看到街道要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建成后,将通过出租或者半价销售的形式给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帮助他们脱贫,他立马心动了。
好的政策——扶贫贷款来了,解西红看到了希望,那扇脱贫致富的大门打开了。“虽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但是要像模像样地种几亩甜瓜、西红柿,要比想象中的难多了!”每天,当很多人还在睡梦中时,解西红就起床了。
摘心、盘头、打药……他在摸索中寻找种植的窍门,遇到弄不懂的种植难题,他就查阅资料。解西红说,冬天的时候,大棚外面很冷,但是棚内将近30℃。瓜苗迅速生长,所以,每天他都要将新长的瓜藤绕在绳子上,防止瓜头垂落,影响成活率。为了让甜瓜吸收更多的养分,每隔两三天,解西红就要打掉多余的嫩芽。
解西红被评为宿迁市“脱贫致富示范户”
这些每天看似重复的小事,实际上包含了许多的学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甜瓜长得特别好,还得到了山东省寿光市一位农业专家的表扬。
就这样,从无到有、从缺技术到实践摸索,解西红逐步走上了脱贫之路。解西红的甜瓜还被群众起了一个新的名字:示范瓜。2018年仅靠甜瓜一项种植,解西红就实现增收2.8万元,顺利脱贫。
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当互联网的风吹进了这片日光温室大棚,解西红也登上了这趟农业快车。他在新村干的指导下,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还做起了网络直播,将甜瓜推广出去。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解西红不仅把自家地里的甜瓜卖了出去,还帮助不少种植户解决燃眉之急。
“我每年只种两季,一季是甜瓜,一季是西红柿。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用来养护土地。”解西红说,这期间,他不会闲着的,就在离家不远的钢材厂做临时工,每天赚200多元,收入非常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解西红对种植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前段时间,听说街道要组织一批人去寿光市学习,我第一个报了名!”解西红说,他拜山东菜农刘军为师,白天进棚跟班学习,晚上请教种植经验。20多天时间,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每一个流程,他都用心听、认真记。
今年3月份,解西红被评为宿迁市“脱贫致富示范户”。“我脱贫了,这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不能忘了这份恩情!”解西红把自己的种植经验分享给20多个种植户,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解技术员”。几年来,他还带动了8家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
千亩藕虾高效农业基地
荷叶何田田、清香四溢。在这片日光温室大棚对面,是一片千亩藕虾高效农业基地,工人正在辛勤劳作。荷塘边,还有不少人在这里垂钓。“这片藕虾基地是上半年刚建的,用工方面,优先录用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有了稳定的收入,才能不返贫!”老板周飞说,他们也要为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泗阳县城厢街道露金庄园家庭农场里,新一茬小青菜长得绿油油的。农场的主人叫张露金,他患有先天性脊柱炎。2016年,在外打工多年后,他回到了家乡,在一亩三分地上,种起了青菜试验田,收获了第一桶金17000元。之后,他东挪西借凑了20多万元,扩建了这片5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如今,一年销售额100多万元,带动了30多名残疾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脱贫。
50岁左右的张保平就在露金庄园家庭农场里工作;她是外地人,嫁在这里,老公比她大几岁,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子也刚刚参加工作。
张保平在采摘青菜
“我家离这里比较近,来这里干活特别方便,种菜、摘菜,活也不累,一年能赚2万多元!”张保平说,儿子已经工作了,家里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有了盼头。让她高兴的是,曾经因病因学致贫的这个家,通过努力,已经摘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
在宿迁广袤的田野上,其实还有千千万万个“解西红”“张保平”,他们虽然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但是却在各自的“三分地”里耕耘,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奔小康。他们说只要肯努力,好的日子就在前头。话语间,记者感受到了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还有一份“困”不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