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甘肃定西:黄土地上的山乡巨变
2020/09/12 15:13  央视新闻客户端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气候干旱少雨,缺水是制约这里生产生活的最大难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定西考察时提出: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并为脱贫指明了方向。随着汩汩的洮河水流淌到定西,从过去“种一坡,收一车”的荒山秃岭,到现在“菜满地、薯满坡”的绿色梯田,曾经“苦瘠甲天下”的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里是甘肃定西市一品蔬菜交易市场,每年7月到11月,这里特别繁忙。

  甘肃定西地处高原,农作物成熟得比较晚。在东部地区农作物已经过季之时,定西的蔬菜正好成熟,每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菜商都赶到这里,采购甘肃特有的高原夏菜。

  广州收菜商 张海洋:今年价格农民美美的。基本上每个农民今年几十万是有的。菜品质好,销路是不愁的。

  在这里世代生活农民怎么都没想到,曾经连主粮都种不活的田地,如今能够栽出高品质的蔬菜。

  甘肃省定西市乌龙村村民 盖义:那时候全部是旱地啊,靠天吃饭那个时候。没水,菜没办法,不长。

  今年59岁的乌龙村村民盖义告诉我们,在定西农村,家家都有这样的水窖,用来收集雨水,2013年以前,老百姓吃的喝的都是窖里的水。

  甘肃省定西市引洮管理局副局长 王继宗:非常缺水,当时政府组织拉水。天上飞的鸟啊,地上的牛啊,驴啊,羊啊它(们)就跟着车跑,车给农户放水的时候。它(们)就抢着喝水。

  定西要想改变,水是根本。2006年国家启动了引洮一期工程。把甘肃洮河水通过隧洞引入定西。2014年引洮工程一期正式通水,定西176万农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15个乡镇配套了农用水渠和管道。有了水,盖义和当地的村民有了信心,在自家的地上种起了高原夏菜。三年前,盖义把村里的老宅翻了新,去年还添了个大件。

  打造多种特色产业是定西的发展思路,除了高原夏菜,定西还被称为薯都,不仅是因为马铃薯总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更是因为这里有马铃薯完备的产业链和先进的科研技术。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在定西农科院的食堂里,这里有碗热腾腾的米饭。不过,这些大米可不是从水稻田里种出来的,而是用这些新鲜的马铃薯做的。和普通大米不同,它的口感比较劲道,还有一股淡淡的马铃薯的清香。

  定西市农科院用2年的时间,突破脱水和抗氧化的难题,用新鲜的马铃薯做成大米和面粉,既提高了马铃薯的经济价值,又解决了马铃薯的储存问题。作为继水稻、小麦、大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粮食的储备能力。马铃薯哪里都有,但要成为优势产品,就必须增加科技含量。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坪村村民 赵明:现在经过科学种田,亩产翻了三四倍,达到四五千斤,铺上地膜了,产量也高了,农民收入也高了。

  过去种马铃薯是为了充饥,如今马铃薯变成了饼干、烤馍、薯片等4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2019年定西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87亿元。通过土豆、蔬菜等特色产业,定西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3612元增加到2019年的8226元。如今定西还和兰州搞起了科技创新联动,把这里的高原夏菜、马铃薯产品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 梁治)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