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针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临时补助发放问题,国家卫健委表示,正会同人社部、财政部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进一步明确一线人员范围,以是否直接接触疑似、确诊患者为依据,补贴发放以实际参加现场处置、患者救治的情况为依据。
这一表态的背后,是最近一些医疗单位和有关部门在确定补贴名单和标准时,出现了补助标准错位、补助范围粗疏的情况。比如,湖北一家医院在发放疫情防控补助时,医院的领导、行政人员、科室主任的补助标准是普通医护人员的数倍,最后引发质疑。本来说好是给一线的疫情防控补助,为什么给了领导手里?
细加分析,有各种原因。客观来看,作为医疗单位,不管是领导还是医护人员,都参与了抗疫,都为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医院领导领取补助也无可非议。当然,这里面也不乏有的医疗机构的领导借着参与了疫情防控的机会,在分配有关补助时“大头自己拿”,以权谋私。如果是这样,则不仅违背了相关政策初衷,伤及一线抗疫人员及民众的感情,更破坏了抗疫保障的公平公正。
一线是困难最多、矛盾最复杂的地方。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一线是最危险的战场。全国共有四万多医务人员战斗在湖北,他们所面临的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高、工作和休息条件有限、心理压力大。除此之外,奋斗在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民警,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一线医护人员关心关爱,不仅是对广大抗疫人员无私奉献的肯定,也是民之所向,政之所至。最近,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从薪酬待遇、工伤认定、职称评聘等多方面“倾斜”和关爱一线抗疫人员。这些政策不仅抚慰了一线战士的心,同时也传递出正义、温情的社会价值导向。
向一线倾斜,给予一线补助,关键要界定什么是一线,哪些是一线。一线不能成为一条模糊线,更不能成为一条可有可无、可以任意突破的“虚拟线”。从实际上,有的单位和地方之所以引发舆论的质疑,就在于模糊、混淆甚至搞错了标准,把本属于二三线的也当成一线。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线标准本身缺乏界定的原因,也有官僚主义作祟、明知故犯的因素。有的人以“后方”替代“前线”,把办公室当一线,把表面功夫写作成绩,简单地认为职务越高贡献就越大,级别越高就越要优先享受各种福利待遇。这提醒我们,不管是疫情防控的一线、脱贫攻坚的一线、改革发展的一线,都要明确一线的标准,严格认定程序,不能把一线虚化、随意化、模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