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和煦的阳光洒向湖北省荆门市的大街小巷。这座几天前还笼罩在冰雪之中的小城已是温暖如春。这些天,在荆门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浙江省两批支援荆门医疗队的队员们克服万难,在这里建起两个ICU,为一位位危重型患者带去希望。
荆门当地工作人员放在医疗队队员房间里的花和欢迎信。浙大邵逸夫医院供图
截至21日晚8时,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收治的20名新冠肺炎患者中,18名为危重型患者,2名为重型患者;浙江省第二批支援荆门医疗队已接管医院住院大楼11楼病区,改造后将于22日起收治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这些医疗队队员们坚守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谱写着生命的旋律。记者连线了几位医疗队队员,他们说起了这个“战场”上,最令自己牵挂的患者——
一早,医疗队队员、浙大邵逸夫医院ICU护士黄建洲的手机里就收到了当班同事的一个好消息:“11床的小伙子在经过远程会诊,并撤掉‘人工肺’(ECMO)之后,一直状况平稳。”
几天以来,“11床”是黄建洲最为惦记的患者。2月17日的中午12点05分,刚刚接班5分钟的他就收到指令:“一位上了‘人工肺’(ECMO)的患者即将转入,情况紧急,请做好接收准备!”长期从事重症监护护理工作的黄建洲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短短几分钟之内,穿着厚重防护服的他开始了争分夺秒的“响应”。
患者呼吸衰竭、血气里二氧化碳偏高、心率不齐、大小便失禁、生命体征不稳定……“我让自己启动了一级响应。”黄建洲向记者回忆道,他不断记录数据向主管医生汇报情况,获得指令后,再相继给患者注射镇定剂、抽血、换床单,经过整整一两个小时的忙碌后,患者各项指数基本稳定。
一场“硬战”之后,黄建洲已是满头大汗。忙完后他才知道这是一位33岁的小伙子。“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让他康复。”黄建洲说。
医疗队队员的防护服上,写着:破釜沉舟。医疗队供图
在ICU这个争分夺秒的“战场”上,每天都是生与死的较量。医疗队队员、浙大邵逸夫医院ICU护士谢琳燕感慨:“我从事护理工作10年了,经历过无数危急时刻,但这一次,依然是最为艰险的。”
“8床”是最让谢琳燕放心不下的。2月15日,正在值班的她负责接收了一位插管的男性中年患者,由于血流动力学状况极不稳定,他已陷入休克状态……“我必须迎难而上!”谢琳燕告诉记者,当时,一边是注射镇定剂后,患者的血压不断下降;一边是由于穿着防护服,自己行动变得相对迟缓。“我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别的,只让自己拼尽全力!”
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生死较量”后,患者的状况终于平稳。当问到谢琳燕厚重的防护服会不会影响她的工作时,她说:“我是女汉子,我最适合接受这样的挑战。”
在ICU,每一位危重型患者都需要24小时有人看护,每一分钟都有可能发生危险。
抵达荆门的9天来,令医疗队队员、浙大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主任葛慧青最为难忘的是ICU刚建成那天,惊心动魄的6小时——当天,医疗队就收治了4个危重型患者。3号床60多岁的大伯,是危重型患者,面色青灰,状态不佳。
葛慧青简单翻了他病历后,立刻意识到了情况的紧急:白肺,感染新冠肺炎起码在一个月以上。虽然用上了纯氧气,但因为肺部实变,无法气体交换,所以患者的胸部上下起伏着……就在这一瞬间,病床上的患者突然躁动起来。“我刚好在他的床边,他呼吸机上的氧合度从100%掉到了60%,是那种断崖式的下跌。”
“一定要气管插管,不能等!” 葛慧青即刻做出精准的判断。为危重型患者插管如同走上一条惊险的独木桥,由于患者的肺部状况普遍不佳,肺部粘液多,插管过程极易可能引发窒息。但是,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插管却是医护人员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插管之后,护士一个小时给他做一次血气分析,我们不断调整监护仪器的参数,看着压力慢慢上升。”在葛慧青下班前,患者血液中二氧化碳量降下来了,氧和也稳定了。
医疗队队员在一线救治中。医疗队供图
22日这天,浙江省第二批支援荆门医疗队也投入到一线救治工作中。医疗队从集结开始,便立即进入作战状态,在台州飞往湖北的航班上,他们便开始进行防护服穿脱培训。到达荆门后,又继续进行培训和考核,并进行实地考察,在熟悉病区的同时,用视频记录着新的工作环境,一遍又一遍熟悉操作流程。“这是一个新的‘战场’,我们一刻都不能松懈!”医疗队队员、台州市中心医院的主管护师何燕燕说。
在充满危险的前方“战场”,他们为什么一次次迎难而上?正如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队长、浙大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所说:“我们支援荆门,就是来啃硬骨头的!”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一位队员的朋友圈里写着:“浙”就是爱,“荆”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