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逆行的90后“志愿红”
2020/04/11 16:22  求是网  

  看到“90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年轻?有活力?有闯劲?

  不成熟?没吃过苦?功利?

  面对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的考验

  有一个词

  似乎更能凸显出他们的品质

  那就是

  “有担当”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

  许许多多的“90后”挺身而出

  穿上“志愿红”

  成为志愿者

  用默默奉献诠释志愿精神

  用凡人星火点亮人间大爱

  成为战“疫”中一道闪亮的风景

  1993年出生的李文琦,是在深圳工作的哈尔滨人,春节返乡回哈后成为社区志愿者。她说:“国家有难,我们‘90后’正值青年,身强力壮,应该往前冲。”图为李文琦(右)在检查往来车辆人员的手续证明。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我要报名!”

  家住武汉市佛祖岭街道顺民社区、今年刚满18岁的徐栋在看到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志愿服务关爱行动”通告,专项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年轻,身体很好,想为社区防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人都非常支持。”

  如今,作为社区志愿者,这个穿着“红马甲”往来奔忙的小伙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居民信赖。

  王玥是北京市中关村街道白塔庵社区的“90后”志愿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每天同社区的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们一起值班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图为王玥在白塔庵社区内整理快递架上的快递。 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

  肖傲傲和胡厚盛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上门帮助照顾一位摔伤后卧床不起的78岁老人,他们帮老人收拾干净床,又喂吃稀饭。“这是我们人生第一次帮别人换尿不湿,终身难忘!”

  19岁的张玉欣负责给社区有需要的居民采购药品,有时辗转药店一天能跑上十家,光是排队买药就花费8小时。为了给一名危重症患者买上球蛋白,她从汉阳跑到汉口,“那一刻,我才真切地觉得自己送的是救命药。”

  “国家有难,我们‘90后’正值青年,身强力壮,应该往前冲”。这是这次疫情期间许多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年轻人常说的话。他们穿上红马甲,在百姓急需之时、城市细微之处,用一抹又一抹“志愿红”温暖着人们。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虽然还没有临床经验,但是我有执业医师资格。”“95后”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胡思同报名参加了共青团吉林省委组织招募的青年防疫志愿者行动。

  给乘客量体温、为大厅消毒杀菌……每天,背着40多斤重的消毒装备,胡思同穿梭在长春龙嘉机场各航站楼之间,沉闷的防护服里包裹着汗水。

  虽苦虽累,他却很庆幸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2020年2月5日,胡思同(右一)和队友做完消杀后的合影。 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摄

  除夕夜,吃过年夜饭,“90后”小伙儿郑能量把母亲托付给亲戚,就开着自己新买的车,从长沙来到“很多人想要逃离”的武汉,守在医院门口,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世所罕见的考验面前,新时代中国青年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在他们年轻的战场上,书写下属于他们的光荣印记。

  详见:《星火成炬—— 记战“疫”中的志愿服务英雄

  来源:综合自求是网、新华社

  策划:蔡春玲 唐淑楠

  编制:唐淑楠

  审核:李艳玲

  监制:张西立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