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守护万家平安,我们为你守护小家温暖
2020/02/16 21:03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疫情当前,一批批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战“疫”的最前线。他们是勇士,有无坚不摧的锐气;他们也是儿女、是父母,心里亦有最柔软的牵挂。

  你守护万家平安,我们为你守护小家温暖。目前,来自江苏各地市相关部门的关爱正源源不断地涌向他们的家属,让前线的勇士们无后顾之忧,安心打好抗疫阻击战。

  (一)你的牵挂,我们细心呵护

  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的姚翠在日记里写道,“当爱人告诉我,医院已把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家里时,我从出征开始就一直努力控制的眼泪流了下来。”

  尽管没说出口,但总有些牵挂常在心头。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护士赵春红赴湖北之前,最放心不下的是在赵坝村独居的母亲。她的母亲患有肺气肿,一直咳嗽未愈。共青团六合区委书记周欣瑜说,团委摸排到该情况后,立即给老人家送去米、油、牛奶等生活物资及口罩等防护用品,并联系了社区医生,上门进行常规检查。

  “去了以后我们发现,老人住所杂物较多,不够通风,不利于身体康复,立刻安排3名志愿者前去打扫了房屋。”老人感激之余,最担心的还是前线的女儿,在青年志愿者的帮助下,母女视频联系上了。在视频里,得知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医生将定期上门走访,帮母亲解决困难,赵春红连连表示,这下可安心多了。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贾凌作为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已经在武汉一线奋战了20多天。

  “这些天来,来自各方的温暖没有间断过。” 贾凌爱人崔文静电话里告诉记者,平均每隔一周,家里就能收到省妇联送来的一箱蔬菜、水果,“这些蔬菜都是搭配好的,连葱姜蒜这些配菜都没忘放上,确保我们一炒就是一盘菜。”

  家里最让贾凌牵挂的就是5岁的儿子了,武汉“一声急令”,招之则去,没能好好跟孩子告别。谁来跟孩子解释,为什么爸爸年初一就离家工作了?崔文静告诉记者,儿子所在的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想得很周到,为他提供了免费的网课、辅导他完成一些阅读等。

  老师经常给孩子推送“新冠肺炎”的科普知识,电话里反复跟孩子聊,他也渐渐明白了爸爸奔赴前线的使命职责。“现在,儿子非常骄傲,他说爸爸很勇敢,去跟病毒做抗争了,是他心里的超人。”

  (二)多方合力,“暖心包”送到家门口

  徐州的“暖心6条”,苏州的“8条举措”,南京的“10件实事”,针对一线的医务人员及其家属,江苏各地市近日陆续发布了相关政策意见,为他们办好实事,送上“暖心礼包”。

  建立“关爱库”全面了解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的需求和困难,送上一份“暖心包”,开设一条“爱心热线”,建好一个“后援团”……

  2月12日,南京市发布通知,为南京赴湖北医务人员办好十件实事。全面行动将暖流送到医护人员的家门口。

  淮安市发布通知,市委市政府为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及其家属发出慰问信,按每个家庭3000元标准发放慰问金。各镇(街道)安排专门人员定期了解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的需求,采取优先保障、代买代购等方式,保证一线医务人员家属基本生活用品供给。

  从细微之处关爱医疗家属,各地共青团、妇联、教育部门、社区街道、爱心企业各出其力。

  无锡市妇联为该市所有队员家庭提供爱心菜送货上门。无锡医疗队队长、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主任医师吴小龙的妻子邹一群说,妇联为她在生鲜超市的电子钱包里充值,喜欢什么菜,她动动手指,就可以安排配送,非常方便。

  爱心企业也纷纷提供帮助。当得知江苏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陆红兵的家属黄奶奶住在光大金夕延年锡东护理院,该院表示从英雄出征之日起,对老人三年的入住床位费免收。此外,所有医疗队队员直系亲属入住旗下养老院、护理院免收三年床位费。

  团省委推出了“最美逆行者子女守护计划”。目前,江苏大学团委已经对接了5名医护人员的子女。在名为“小黄同学的守护计划”群中,镇江实验小学学生黄彦溪在江苏大学研究生姐姐的辅导下上起了网络奥数课。他的父亲黄汉鹏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五天前驰援湖北,“他父亲得知这么多人关心孩子,特别开心。” 黄彦溪的妈妈陆沁源说。从2月11日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启动的“公益线上家教”活动中,已经有380多名志愿者报名,提供公开课堂、作业辅导、才艺指导等线上公益家教服务,为多家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分忧。

  (三)后方有我们在!请放心前行

  提供“暖家服务”的还有医护人员的“娘家”。南京市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的副主任技师刘才冬年初一就跟随江苏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医院党委第一时间,就带着鲜花过来看望我们,还带来了口罩、蔬菜及日用品,我们感到很温暖。” 刘才冬的爱人陈老师说。

  南京市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90后护师刘骊娟也是年初一来到武汉支援。电话里,她也常常关心父母的“宅生活”,她的母亲陈书琴总是告诉她“一切放心,后方保障的很贴心!”从年初一起,家里就陆续收到了各方提供的“爱心礼包”,家里有50多个口罩,以及好几瓶洗手液、消毒水,她和老伴儿偶尔戴着口罩,在小区里活动活动筋骨,过得挺好。

  南京市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彭宇竹介绍,医院党委成立了2000多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为前往湖北支援的222名医护人员提供“暖家服务”,保障小家不“乱”。

  辛勤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牵动着江苏市民的心。在抗“疫”的战斗中,人们无分彼此,“前方”“后方”都成了同行军。

  接单员、线上教师、顺风车司机……很多志愿者疫情期间都有了“新兼职”。团省委应急保障志愿队的志愿者杨谷中说,在接单将物资派送到支援湖北医护人员家里时已是晚上8点。“一次次跑腿中,感觉自己好像成为医护工作者的同行军,哪怕做些小事,也很满足。”

  不仅是生活保障,各地市还将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作为重点心理干预人群,主动关心,进行谈心疏导,给予积极的精神关怀。

  周欣瑜说,六合赴湖北的医护人员两批共40名,有的家庭家属开始特别担心,我们今后会持续推进家属心理辅导的工作。“随着抗‘疫’战线拉长,家属的担忧、焦虑的负面情绪在所难免。”邹一群说,无锡卫健委提供的“一对一”的心理专家解压服务,实时跟家属聊聊前线的工作状况,让大家做到了宽心、安心。

  各方暖流涌向医护人员的家属,他们感觉暖心之余,更感觉到骄傲。

  “我们得到很多人关心,家里一切都好,请你放心在前线工作!” 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洵的母亲说出了队员家属们的心声。刘才冬的爱人说,之前丈夫和家里连线的时候,孩子总在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吃饭?这让刘才冬心里充满了不舍与愧疚。“现在女儿更懂事了,特别为父亲骄傲,我们后方稳定了,他才能安心踏实地工作。”

  “前几天看到网上有她寸头的照片,我和她妈妈都流泪了,这是她最爱惜的长发,我们挺心疼的,但更多地是为她骄傲。”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江南大学附院内分泌科副护士长徐虹的父亲说,现在家里都好,只希望女儿在前方努力工作,我们也会在后方一直为她加油鼓励!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梦然 王拓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