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44天时间里,武汉和置身武汉的人给了王世停直击心灵的震撼,而我们从他力透纸背的文字里感受着这些震撼、温暖和力量。
2月17日,新华日报社南京分社社长助理、新华报业赴武汉采访组组长王世停抵达武汉。当时仅有一条通道入口开放,所有出口都已被封闭。从下高速到驻地37公里,花了不到20分钟。这座昔日热闹非凡的千万人口特大城市,此刻一片沉寂,王世停沉默了。
抵汉当晚,他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采访,并连夜写出报道《静悄悄的城市,江苏人在“战壕”》。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那种震撼,你不到现场去,永远体会不到。”在一线以笔为枪的这些天,王世停面容疲惫却总是神情坚毅。
从业17年,王世停参与过地震、爆炸、水灾等一系列重大突发性报道,经验丰富,但此次武汉战疫报道对他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每一次外出采访,都要认真检查防护措施,口罩、头套、护目镜、隔离服、医用手套……一样不少。作为文字记者,戴着紧绷的手套,写字记录都很艰难,每次回来,都要用消毒液对采访本进行消杀,不小心就会把字给模糊掉。采访中因全程佩戴口罩导致眼镜起雾,王世停就用洗手液在镜片上涂抹晾干等“土方法”克服困难,保证每一次采访的高质量完成,因为他知道身处现场的珍贵与职责。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由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302人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37人共同接管。从筹建到满仓,医护人员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守护着“生命之舱”的运转。抵汉第二天,王世停去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采访,偶遇了一场快闪。“当时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三四天,终于可以轮班了,就在门口搞快闪活动唱《我和我的祖国》。我发出报道之后,很多人都问是不是摆拍的,其实就是偶遇。你不去现场,不去对话,就不会知道前线发生这么多真实感人的故事,也理解不了他们的喜悦和痛苦。”
医护人员大多是四班倒、六班倒,新闻记者都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夜里思考第二天的重点选题和策划。“但凡所至,竭尽所能”,在每天高强度、分秒必争的采访报道中,王世停见过前线医护纵情欢唱背后的压力,见过他们忘记时间全身心扑在病房的辛劳,见过人们治愈成功后的喜极而泣,也见过这座城市凌晨三点的寂静无声和在凛冽严寒中奋力醒来的坚持。
江苏医疗队首批患者从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出院;武汉方舱医院连续两日康复出院人数破百;国家中医队火线收徒;“医之大者”邱海波两次专访;光谷医院ICU里与死神掰手腕;江苏队负责的三家方舱医院休舱;省人民医院“王牌之师”誓师转战;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患者全面清零……他都不曾缺席。
一碗泡面,一台电脑,一个手机,一本采访簿,思绪万千,凌晨睡凌晨起,就是王世停在武汉这些天里除了奔波在采访现场以外最熟悉的场景。
情况一天天好转,他也会在酒店旁边的一小片油菜花地里嗅一嗅春天的气息,在朋友圈里隔空致谢特殊时期给女儿送书上门的老师;采访归来,在驻地听见久违的笑声和欢呼声,他却悄悄流泪了。
44天,10多所集中收治医院,4家方舱医院,对话采访200多人,130多篇作品……2020的这个春天,白衣天使们用生命守护生命,而王世停们也选择和逆行者们同行,记录下红区、火线、一线上每一个平凡人的英雄之举,记录下他们的汗水、泪光和笑容。
《武汉大决战,江苏白衣战士冲在前》等多篇重点报道全网推送;《前进!朝着“零感染 打胜仗”的战略目标》报道被3月3日湖北日报要闻版全文转载;《决战武汉!“江苏力量”筑“钢铁长城”》在前后方引起巨大共鸣;总书记给“90后”党员回信反响报道《勇挑时代重担 贡献青春力量》等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推送,《江苏力量,托举“生命之舱”》等深度报道极大提振了前方医疗队的精气神;《宁汉两地高校“云合奏”》在微博上获得近百万次点击;《赞“生命之舟” 愿“后会无期”》等深度报道写出方舱医院的深情告白;《危急时刻,他把战友“赶”出了病房》展示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先锋风采;采写内参《驰援湖北医护人员的期盼》被省领导批示,推动解决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
战疫“世”刻,笔耕不“停”,王世停用细腻的观察,敏锐的判断和专业的思考,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写出了一篇篇视角独特的“走心”报道,体现了新闻的力量。
湖北战疫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有在武汉战场的人,都是一个个重要的零部件,每一个零部件都高效运转,才能战疫必胜。身为党的新闻工作者,王世停把自己“嵌入”到这部庞大的机器中,守土有责,工作尽责,传承新华日报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做好自己的“那颗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