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快递哥讲述战“疫”故事:摆渡生命 守护英雄
2020/03/26 20:41  湖北文明网  

  面对汹汹疫情,武汉市民众志成城。快递哥汪勇,为白衣天使筑牢后勤保障线;医生彭志勇,探索人工心肺救治技术,给危重症患者以生的希望;环卫工人潘斌伏,主动请缨参与定点救治医院保洁;翁江夫妇,强忍父母去世悲痛,当志愿者、捐献血浆……他们,都普通平凡,但正是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展现出了武汉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疫情发生以来,武汉涌现出无数平凡又伟大的身影。

  在这些平民英雄中,有一位格外令人敬佩——

  医护人员下夜班要走几个小时回家,他出车接送;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他自掏腰包买盒饭送到医院里;修眼镜、买拖鞋、订生日蛋糕……只要医护人员有需求,找他基本都能解决。

  35岁的顺丰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初期,凭一己之力,搭建起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线。

  汪勇的义举感动众人,被誉为“生命摆渡人”。国家邮政局授予他“最美快递员”称号,顺丰公司破例对他“连升三级”。

  成为区分公司经理的汪勇,仍驻守快递网点,继续服务医护人员。

  3月2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再访汪勇,听他讲述自己“摆渡生命、守护英雄”的战“疫”故事。

  “大家都不去,要不我去吧”

  我叫汪勇,武汉人,家住东西湖区金银潭。今年35岁,顺丰速运员工。

  大年三十晚上玩手机,看到有人发二维码,名为“东西湖区用车需求群”。附文说:如果您是医护人员,加这个群,有可能有人开车送您;如果您有车在该区域,愿意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也请加这个群。

  起初加群的目的,只是想看看医生护士聊天,了解疫情发展情况。

  进群后发现没人聊天,都是医生护士在发用车需求,看了3个多小时居然没人回应。

  抗击疫情连轴转,下班回家却无车可坐,想想就很心疼。

  我的心开始怦怦跳,像有一只小鹿乱撞:大家都不去,要不我去吧?

  这是个权衡利弊的过程:我的爱人很依赖我,父母和孩子也需要我帮忙照顾;但我身体好,免疫力还可以,比其他人更有“资本”出去。

  经历了思想斗争,我决定出车。

  “如果没有车接,回家的路她要走4个小时”

  当晚11点,我接了第一单:金银潭医院到黄陂盘龙城,10公里路程,用车时间是第二天早上6点。

  发需求的是一位护士,如果没有车接,回家的路她要走4个小时。

  我在群里回复,明天我来接你。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我起床,她都没有回信息,后来得知她一直在抢救病人。

  5点半出门后,我给她打了个电话,说我准备来接你了。

  电话里,她愣了几秒钟,可能没想到真的会有人来接她。

  一路上,我们没有沟通交流,后视镜里她的眼睛是没有神的,看得出她太累了。

  下车前她给我发红包作为车费。我跟她说,我提着脑袋出来送你,你的红包可能不够。

  这是一句玩笑话,不是嫌钱少,是做了这件事才发现,出车要冒很大风险,但相比他们的付出不值一提。

  “想通之后,生死这层窗户纸就捅破了”

  正月初一,我接送了30多人。

  因为近距离接触医护人员,我不能回家了。

  我编了个理由骗爱人,说接触了疑似患者要隔离。那天起,我就住在了货仓。

  初二的凌晨,躺在床上,我满脑子想的都是生死二字:万一我被感染了,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怎么办?房贷怎么办?

  因为缺少口罩、酒精等防护物资,我第一天出车的时候曾有那么一瞬间想放弃。

  但转念一想,我帮到他们了,也代表我间接地救了很多人。我从小就尊重医生和教师,能帮助他们我很开心。

  想通之后,生死这层窗户纸就捅破了。我做的事好像成为了一种信念,有人、有车,就是想为医护人员这个群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件事也传开了:金银潭医院,有一个快递小哥能接医生护士上下班,而且不收钱。

  “最让我自豪的,是解决了疫情初期医护人员的上下班难题”

  几天后,我开始觉得,一个人的力量不够。

  我一天能接30到60多单,但远远无法满足群里的用车需求。

  我尝试把用车需求向其他群转发,并告诉大家我在做这件事,希望更多人参与。

  连续发了3天,终于有人回复我愿意加入。这支志愿车队最后稳定在6个人,但即便如此也不是长久之计。

  大家都是响应我的号召提供志愿服务,我不能让他们一直暴露在风险中,我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所以我想联系共享单车企业提供服务。

  一个快递小哥,对接共享单车企业,听起来很不切合实际。

  但在大家的转发帮助下,我很快就和企业联系上了。随后,金银潭医院周边投放了近千台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这样10公里以内的出行需求全部解决了。

  回头看60多天来我所做的一些事,最让我自豪的,是解决了疫情初期医护人员的上下班难题,为他们争取多一点睡眠时间。

  “想办法让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行的问题解决之后,接着是吃的问题。

  接送上下班,我加了很多医护人员的微信。有一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名护士说,好想吃大米饭。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愿望,但当时对他们来说又特别奢侈。

  这事其实跟我没关系,但是既然我知道了,就要想办法帮他们解决。

  下午4点看到朋友圈后,我发动了所有资源找盒饭。下午6点,我把自掏腰包买来的30份盒饭送到了医院。

  他们吃上了一口热饭,我很欣慰。但我也清楚,个人能力有限,如果只靠自己,这件事做不了多久。

  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汪勇”这两个字在志愿者服务圈子里积累了一些知名度。

  在此基础上,我去联系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相对容易一点。

  这个过程中做成了很多事,比如联系到餐厅可以直接免费供餐;比如联系到场地、人员、食材,几个人攒了个餐厅出来;再比如一家日供应1.5万份餐食的企业面临停工时,我在半天时间里组建了一个日供应1.5万份方便面的供应链作为“B计划”,随后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征得先复工后补手续的同意,确保每天8000人的餐食不断供等等。

  我接受别人的善意,然后传递给需要的人,再想办法让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我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我做的是资源整合,只是个组局者。

  “我们是一起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朋友”

  媒体对我的事做了一些报道,我也主动联系媒体,目的是对接医疗物资的捐赠。

  2月上旬,一些知名医院的防护物资尚且有缺口,一些不知名、但也设有发热门诊的医院,境况更困难。

  通过媒体宣传和信息对接,2周内我为这些医院对接了近3万件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

  防护物资是第一轮,需求得到满足后,我和医院之间也建立起信任关系。

  第二轮是日常衣物的需求:天冷了,医护人员没有羽绒背心、羽绒服和秋衣秋裤。

  第三轮是头发长了想剪一下。

  第四轮是眼镜腿断了、手机屏碎了这些。

  事情越来越小,但是看得出感情越来越深。

  因为人和人之间有了信任,才会提一些很细微的要求。

  “有事找勇哥,肯定能解决。”这也是我从第一天出车到现在最大的收获,我们是一起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朋友。

  “我从组局者,变成了执行者”

  我现在是顺丰速运硚口分公司经理,分管4个快递网点,手下有200号人。

  职位不一样了,掌握的资源更多了。我从组局者,变成了执行者。

  但是我跟公司打了报告,疫情没有结束之前,我还是会将精力投入在服务一线医护人员上,因为他们还需要我。

  比如,全省范围内援鄂医疗队撤离时需要寄物资,无论件数多少,我们都免费收寄。

  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多,我希望把自己身上的光环转变为更多公益力量。

  比如,我们正和东西湖区姑李社区对接,顺丰旗下的基金会将承担起社区数十位孤残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应对疫情造成的影响。

  未来一年,我们计划在全市范围内为1000户有需要的老人提供这样的公益扶持。

  我的故事通过媒体传播出去之后,每天都会收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寄来的信件。

  我很惊讶,居然有这么多小孩子在关注我。所以我也在积极对接一些学校,按照老师们的要求,为学生们传递更多正能量。

  疫情期间,我的微信好友从300人增加到3000人,很多人说在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我,很感谢我。其实我觉得,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能做一点事,自己也很开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