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从2月4号到3月10号,50万件防护服从南京际华5302服饰装具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制作出来,送到武汉,穿到一线医护人员的身上。在这场人民战争中,白衣战士在火线冲锋,无数人在后方默默付出和支援。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南京际华5302公司服装缝制车间主任谢秀荣就是其中之一。
1月29号,公司接到紧急任务,需在最短时间内转产医用防护服,虽然还在春节假期,但作为车间主任的谢秀荣,不仅第一个递交了请战书,还积极联络班组里的其他几位党员,发动大家共同投入到这场攻坚战。
江苏医疗队保持“零感染”的战绩,每个参与防护的环节都至关重要,大到感控的流程制度,小到每一件防护服,都需要丝丝入扣、无一疏漏。很多人无法想象一件一次性的防护服,事实上有50多道工序,上面有5000多个针眼。虽然这些针眼都经过热风胶条的密封处理,但还是越少防护效果越好。怎么让针眼减少呢?谢秀荣花了不少心思。“首先要解决的最大的难题是,专业做服装多年,却从没有做过防护服,一切都只能从零开始。” 谢秀荣和同事们心里清楚,防护服质量的优劣,对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意味着安危与否。
没有样品,就在网上查图片,看资料。经过对防护服款式的研究,谢秀荣发现连体式、整片袖的防护服,拼接片数更少,因而针眼也就更少;同时经过反复试验,他们采用了双面胶的方式,确保双面胶的粘合度和衣服达到密封标准。三天时间,数十次的修改、完善,到2月3日晚上11点,最终的样品设计完成。虽然用料成本增加了,但减少了近600个针眼。精益求精的谢秀荣并不满意,她还在设法改进,提高安全性。针眼越少,防护更保险,她想让针眼少一点,再少一点。
2月4号,车间的消杀防护措施做好后,161名缝纫女工自愿集结,机器全开,每个人都明白,他们手里跳动着的针线,是一线医护人员急需的战衣。当天,第一批200件防护服制作完成并通过检验。
高兴之余,谢秀荣又动了心思:“200件的数量,和当时防护服的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真的太少了。”如何保质又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谢秀荣凭借多年的管理经验,将生产力进行最大化、最优化配置。她将工人分成两组,实现24小时人停机不停。又举办了同工序竞赛,工人们的热情和斗志被激发出来,技术越来越娴熟。
在病毒肆虐的危急关头,南京际华5302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们夜以继日在为白衣战士打造最强“铠甲”。2月5号,日产1200件;2月6号,日产2500件;到2月底,最高日产达到2万件。
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谢秀荣说,不累是不可能的。但是她深知,多做一件防护服,一线的医护人员就能少一分危险。40天的时间,50万件防护服从这里制作出来,送到武汉,成为医护人员的铠甲战衣。
3月17号,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首批700余人安全撤回。3月底,谢秀荣和同事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中来自54家医院的116名医生在防护服上集体签名,而这件防护服正是出自他们之手。“这件衣服是对我们为期40天的付出,包括我们医用防护服的认可。当时拿到这件衣服的时候太激动了,也很欣慰。”
“多赶制一件防护服,医护人员就能少一分危险。”从未奋战在“红区”,谢秀荣却和同事们一起,在后方的防护服生产线上,共同参与了这一场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岂曰无衣,为子制袍;山高水长,手足情深!
交汇点记者 黄欢/文 朱丹清/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