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毒来源、“炎症风暴”、疫情走势......这场发布会都回应了
2020/02/16 16:0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付丽丽

  新冠肺炎疫情走势如何,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科研主攻方向有什么阶段性进展?如何阻断炎症风暴袭击……

  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情况。

  “今天应对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我们都期待一个新药的出现,但新药的出现是有客观限制,有时间要求,也有关键流程和步骤。”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坦言,目前,国家已开启了所有的绿色通道,各种各样的行政环节全部在向治疗救治病人开放,“但科学的事情是含糊不得的,科学不能降低标准,一定还要按照科学的药物研发流程把它做完。”

  连续11日下降!湖北外其他省份疫情出现明显向好变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 2月14日,除湖北外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221例,连续第11日下降;新增疑似病例1061例,自2月6日起呈波动下降趋势,北京、安徽、福建、广东、浙江和湖南等省份连续6日下降;新增死亡病例4例,重症病例减少25例,现有重症病例数连续5日减少,确诊病例中重症病例占比由2月7日的9.44%降至7.45%。

  “总体看,湖北以外其他省份疫情出现明显的积极向好变化。”米锋说。

  世卫组织专家将建言中国和全球疫情防控

  米锋透露,经中方与世界卫生组织协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将于本周末陆续抵京。联合专家考察组将与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进行深入交流,之后将对三个省市进行考察,了解城乡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访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科学研究等相关机构,并对中国和全球疫情防控提出建议。

  科研五大主攻方向取得阶段性进展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看到科技部门和大量科研工作者都投入抗‘疫’一线,截至目前开展了哪些科研工作?有哪些进展?”

  科技日报记者付丽丽在发布会现场提问

  针对科技日报记者的率先提问,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回应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技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的指示精神,及时梳理“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等科技专项已有的科技成果。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成立,科技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立即组成工作专班,并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攻关。主要开展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科研主攻方向。根据新冠肺炎应急需求,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确了临床救治方案的优化和药物筛选、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这五个主攻方向。

  二是快速部署应急任务。以结果导向,实战运用为出发点,启动了科技攻关应急专项,目前已部署四批共20个应急项目,科技部还会同药监局向社会发布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研发应急的项目招标指南,动员社会和企业力量来参与急需的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指南发出之后不到一周时间内收到327项申请,表明社会各界对疫情防治这方面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中科院紧急启动新冠肺炎防控项目,20个省市设立新冠肺炎科技应急专项。

  三是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相关部门在血浆采集、干细胞治疗技术备案、检测技术审批、统筹病毒毒株共享利用这些方面积极推进、加快进度,确保应急攻关任务得到快速实施。科技攻关组建立和医疗救治组的协同机制,加快应急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在临床救治上面的快速应用。

  四是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为高效有序地推进全国应急科技攻关,专门印发《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相关管理的通知》,引导科技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挑重担,把论文写在疫情第一线,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战胜疫情之中。出台《关于加强新冠病毒高等级病毒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实验室发挥平台作用,服务科技攻关需求,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实验室,特别是对病毒的管理,确保生物安全等。

  吴远彬介绍,科研五大主攻方向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病毒的源头。

  在动物模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为开展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检测诊断方面,在已有七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方面,有些药品筛选和治疗方案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推进临床试验,部分临床救治建议已经纳入诊疗方案。在疫苗研发方面,并行开展了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

  部分药物初步显示良好的临床疗效

  “研发有效的临床救治药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当前应急攻关的重中之重。科研攻关组成立以来,系统部署了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力求尽快满足临床救治的紧迫需求。”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在多轮筛选的基础上,科研攻关组聚焦到少数几个药品,磷酸氯喹、伦地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先后开展临床试验,目前部分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下一步,将依据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及时将这些成果推荐给临床救治一线。

  如何阻断 “炎症风暴” ?

  最近一段时间,新冠肺炎感染者身体出现“炎症风暴”的新闻时有耳闻,这场风暴为何致命,我们又该如何阻断?

  周琪答记者问时表示,这个问题实际是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现在重症和危重症死亡的一个原因。“炎症风暴”实际是一个细胞因子的过度反应,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的病毒和感染的诱因,包括一些药物,机体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它不分敌我的时候,过度反应造成了对自身的伤害。

  周琪说,现在治疗中,尤其对于危重症患者如何抑制炎症因子、细胞因子风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近期针对这个问题科学院和科技部布局了几个项目,这些项目有几个不同路径。比如,如何让机体不识别或阻断炎症风暴因子的发生,如何从免疫调控和炎症的压制角度获得一些更新的治疗手段。

  “在阻断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在筛选一些老药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出现,包括已经证明比如在风湿病领域有效的药物如何抑制炎症因子发生,其中有一些包括前期经过验证的,对细胞水平有作用的药物已经部分做了临床。”周琪举例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做了14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年龄最大82岁,这几例病人的结果看起来都是令人鼓舞的。

  部分疫苗品种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不仅是药物研发,疫苗研制也在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目前进展怎样,未来前景如何?

  “我们现在实行挂图作战,每个工作节点精确到天。“张新民透露,当前部分新冠肺炎疫苗品种已经进入动物试验阶段。从目前来看,我国各研究团队的研发进度与国际进展基本保持同步。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严景华介绍,团队承担的工作是重组的蛋白疫苗,目前设计完成了这个疫苗,已在动物体内进行测试,看看免疫效果,还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33份新冠病毒阳性提示疫情或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

  吴远彬介绍,新冠病毒溯源和传播路径研究由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检测了585份华南海鲜市场及武汉多家生鲜市场环境标本及动物标本,其中33份新冠病毒阳性,其中31份来自经营野生动物的西区,通过这样集中的数据提示此次疫情可能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团队检测了4800余份近年来收集的猪、禽、犬、猫等动物样品,均为阴性,这样的结果可初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家禽家畜。

  吴远彬说,此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比对,也显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中间宿主之一?

  此前,华南农业大学团队研究提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对此,吴远彬回应称,正组织有关科研团队进行论证,对新冠病毒从穿山甲到人的传播,这方面也在进一步加紧相关研究。

  针对备受关注的病毒传播路径,吴远彬解释说,通过研究,新冠病毒主要传播路径是呼吸道传播和接触传播。近期大家关注到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团队分别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当中检测并分离出新冠病毒,尽管如此,尚无证据表明可通过粪口途径及气溶胶传播,针对一些新的传播路径,这方面正组织病毒学及流行病学专家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重症患者不用怕!治愈患者恢复期血浆和干细胞技术有效

  针对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关键途径。科技攻关目前有无管用的新技术新方案?

  “科研攻关组组织了针对重症治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从目前来看部分产品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张新民说,一是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血浆,用于重症患者治疗。处于恢复期患者的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可以用于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截至目前,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对11位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检测指标全面向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第二个方面,则是开展干细胞技术在重症救治方面的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能够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通过改善微环境促进内源性修复,可抑制肺部急性炎症进展,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经过严格的临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严格的质量检定,干细胞产品在遵照当前干细胞临床应用规范和药品临床试验规定的前提下对若干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也初步显示安全有效。

  来源:科技日报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