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南文脉如何赋能长三角一体化 五场高端对话聚焦“文化的力量”
2019/10/30 01:36  新华报业网  

  江南,不仅是一派旖旎的风光、一种诗意的生活、一道深厚的文脉,更是迈向未来的力量源泉、面向世界的身份认同、照亮前路的那一束光。29日下午,在无锡举办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进行高端对话,中外学者围绕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江南文脉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江南文脉与美好生活等五大主题,探讨江南文脉如何赋能长三角一体化。

  江南,是饱含诗意的美好生活

  

  覆盖沪、苏、浙、皖四省市,穿越3000年厚重历史,江南文脉是一本读不尽的书。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概括江南文脉,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选择“诗性”这个词。他说,西方主流文化是理性文化,特点是讲规则、重契约,但也带来了刻板和机械的现代病;而江南文化则是一种诗性文化,更感性灵活,使人伦关系更有弹性,发扬江南文化对于全球化有借鉴意义,这种包容与圆融处理国际关系,会让世界更美好。

  

  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程章灿看来,江南文脉带着书香。江南书籍世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唯一的江南弟子言偃,从此编书、抄书、藏书、著书等所有与书有关的东西就成为江南的生活方式之一,“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程章灿用这幅对联说明江南人对书的热爱,“沉浸在书香当中,这就是江南人的美好生活。”

  

  然而江南人从来也没有忘记“家与国”的辩证关系,每当神州板荡、国家危难,江南文人总会挺身而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朱万曙说,陆游、辛弃疾等用爱国诗词书写对国土沦丧的忧愤,无锡东林书院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记录着江南学子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明清鼎革之际大量江南文人壮烈殉国,晚清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江南文人拿出文韬武略投身救亡图存。“江南是安宁温暖的家,但江南人从没有忘记国家情怀。”朱万曙说。

  江南,用历史底蕴滋养未来发展

  自从长三角一体化去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体化”“高质量”就成为发展的战略定位,文化引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鲜明特色。历史底蕴如何推动江南地区更好地走向未来?江南文脉的当下价值有哪些?

  

  19世纪末张謇的“实业救国”,上海开埠后的经济腾飞,改革开放后江南地区绽放独特魅力,江南持续富庶的密码是什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指出,江南有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有超强的融汇能力,近代以后更融汇东西方文化,在对接世界中实现自身发展,实现了有容乃大。同时江南的商品经济自古以来非常发达,即使是戏曲、小说这样的文化产品,也通过市场实现繁荣。开放、融汇和市场化,是江南文化的特质,也是长三角这个区域共同体赖以成立的灵魂。

  

  在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吴国平看来,论坛举办地“拈花湾”正是江南文化敢为人先、精益求精气质的体现:“拈花湾不是古镇修复,而是凭空造景,这里原本是个贫穷的小乡村,进行的不是古镇修复,而是凭空造景,做成了充满禅意的网红小镇,这种‘无中生有’正是江南文化和商业发展融合的当代案例。”

  

  长三角一体化也为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李仁群说,长三角一体化为徽商取长补短、追赶时代步伐提供了机遇。他说:“我们既要看到历史上徽州地区取得的辉煌的文化成就,也要认真反思徽商在发展过程中所背负的历史包袱,江南文明的当代发展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区域共话文脉传承,共促文化创新,将使江南作为一个整体获得更大发展,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江南,要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世界

  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内部的地域文明,都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以什么样的状态面对世界。

  

  莫斯科国立大学全球进程系教授Tatiana Shestova对江南文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江南文化就好像是一条长长的河流,但是这条河流最终要汇入全球化的大海。本地文化融入全球的文化,就像百川归海,保留各自面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终将为全球文化作出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黄勇开玩笑说:“我既不是江南人,也不是江北人,我是江中人,因为我家在崇明岛。”如果把文脉比喻成血脉,那么江南文脉是中国文脉的一部分,中国文脉又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都是贯通的。他说:“江南文化是在开放中融汇而成,所以我们在强调它的独特性时,更要保持它的开放性,吐故纳新才能完善提升自己。”

  

  “全球化会不会导致文化同质化曾是一种普遍的担心,但是从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四小龙来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并没被西方文化取代,反而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让更多人自豪。”韩国伦理学会会长、韩国交通大学教授洪勇赫说,保持鲜明特色融入全球化,进而参与多元性世界文化蓝图建构,在这样的进程中会让一种文化感到自己的力量,进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顾星欣 徐宁 于锋 华夏

  摄影 邵丹 赵亚玲

标签:
责编:张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