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为母则刚”有依据,科学家发现两性抗体免疫机制新差异
2019/12/27 10:56  光明日报  

  一句流传甚广的“为母则刚”不再只是成语,而是有了科学依据。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最新研究显示,人体在遭受病原侵袭时,女性比男性个体会产生更强的体液免疫应答,特别是能产生更多抗体来实现自我保护,比如我们熟悉的乙肝、丙肝病毒;相对于男性,女性面对很多需要抗体来抵抗的传染病都显示发病率更低、病程更弱的特点。此外,通过接种疫苗来产生保护性抗体进而预防传染病,往往也是在女性人群中的效果比男性更好,比如普遍都要接种的乙肝三联疫苗。

  记者了解到,祁海课题组的最新工作揭示了导致这种抗体免疫应答两性差异的具体生物学机制,从而为增强疫苗接种效果以及针对抗体介导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新靶点。这一题为《GPR174-CCL21受配体模组引起体液免疫应答的性别二态性》的研究论文于今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对所有哺乳动物而言,母亲直接承担了孕育胎儿、哺育后代的责任。胎儿和新生儿自己的免疫系统尚不健全,需要母亲以各种方式来帮助阻止病原的侵染。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是母亲在孕期通过胎盘、在哺乳期通过乳汁把自己身体里曾经产生过的抗体转移给孩子。母亲能够产生抗体的能力越强,她就更可能传递给孩子足够的抗体来防病。”从生物演化角度,祁海解释了为何母亲需要强大的抗体免疫应答能力。

  课题组所做的,就是找出究竟是什么具体的生物学机制在雌雄个体间引起了抗体免疫应答的强弱不同。“研究清楚这个问题,就有可能找出新办法改善男性的疫苗接种效果,防治尤其影响女性的抗体自身免疫病。”祁海表示。

  祁海介绍,抗体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后产生的。为了能更有效地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种类和数量更多的抗体,B淋巴细胞需要从滤泡区转移到生发中心里,经历一个所谓“亲和力成熟”的过程。研究发现,生发中心中,一组介导受体参与了上述过程,位于X染色体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174可以感受趋化因子CCL21。在雄鼠中,趋化因子CCL21促进GPR174与G蛋白Gαi相结合,抑制B细胞向生发中心迁移,体液免疫应答水平随之减弱;而雌鼠中GPR174却无此作用。

  “虽然GPR174控制B细胞生发中心定位不应该是唯一导致雌雄差异的机制,但雄性个体居然能够依赖激素在免疫应答的特定阶段、在特定细胞上调控特定GPCR与Gα蛋白耦合效率,从而实现微调抗体免疫应答以达到一种与雌性不同的平衡,令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巧妙。”祁海介绍,他们下一步将深入探索激素如何调控GPCR-Gα蛋白耦合,GPR174与CCR7在CCL21配体刺激下如何协同或拮抗,这些过程如何在人体内影响B细胞的功能和自免疫疾病,希望针对GPR174和其相关的过程机制开发药物,以期增强疫苗接种的效果。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