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
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大会报告,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的光辉文献,是领航中国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是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的思想武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齐卫平(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党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桑学成(作者为省政府参事、江苏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奋进新征程,要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做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朱晓林(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1FKSB012〉阶段性成果)
宣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需要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系统阐释,更离不开群众的自我教育,有时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理论宣讲更贴民心,更接地气,更受百姓欢迎。
——《“百姓名嘴”缘何受百姓追捧》李广春(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
政声
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切中时脉、催人奋进,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饱含着鲜明的政治品格,报告立起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旗帜,作出了“新使命新任务”的战略判断,标定了“新思想新飞跃”的历史地位,总结了“十年伟大变革”的非凡成就,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顺应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再次书写了“谋幸福谋复兴”的赶考宣言,是彪炳史册的纲领性文献,是蕴藏伟力的政治性宣言,是开辟未来的行动性指南。
——《扛起“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网信担当》杨力群(作者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
勇挑大梁,交通先行。省委省政府对交通运输发展寄予厚望。省市共建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鼓励宿迁重点打造全省示范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示范和绿色交通发展示范。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将以此为契机,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进一步健全交通路网体系,完善运输服务体系,优化行业治理体系,全力推动宿迁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省交通事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努力建设好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刘飞(作者为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地方铁路建设办公室主任)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城市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不外如是,立足引才主战场,县域唯有创新引才路径,才能在大城市的引才大战中突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让城市和人才相互成就》朱艳(作者为张家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在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向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奋斗号角。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王丹中(作者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智库
党的二十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直接决定了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前景和命运。尤其是进入到数字经济时代,关键核心技术起到的战略性、支撑性、全局性的作用更加突出,是绕不过去的门槛和围墙,必须以大气力加以突破。
——《立足产业创新发展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徐康宁(作者是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本文亦是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决策咨询类〉“数字经济时代提升苏州产业集群创新水平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处提及“治理效能”,包括“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强调了“治理效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意义。
——《高效能治理的理论内涵与江苏实践》马海韵 陈黛瑶(作者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法政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