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中非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用心服务当地民众,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向他们以及广大援外医疗队员致以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
连日来,这些温暖的关怀与激励的话语,久久回荡在江苏援外医疗队员们的心中。“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们既感到无比的暖心和振奋,又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坚守在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中国(江苏)第32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和第18期援马耳他医疗队的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为更多当地民众送去健康平安,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将情怀和精力倾注于救死扶伤 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百姓
今年是中国派遣援外医疗队60周年,也是中国向圭亚那、马耳他派遣医疗队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援外医疗队员的深切关心与深情期盼,我们心潮澎湃,备受鼓舞。”中国(江苏)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长褚薛慧表示,全队将以回信精神为指引,不负重托,踔厉奋发,以仁心仁术守护当地人民健康,向祖国交出合格的答卷。
2022年9月底,中国(江苏)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16名队员抵达驻地正式开展工作。回首几个月来的工作,褚薛慧说,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大家总是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竭尽全力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援圭医疗队员几乎承担了所有疑难杂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短短4个多月,已经诊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完成难度极大的气道插管麻醉、枪伤急救、呼吸窘迫症新生儿抢救……当地百姓见到中国医生,总会竖起大拇指,夸上一句:“中国医生,最棒!”
“我们的驻地在奔巴岛,条件相对落后。援外工作进程将半,正是心理上最艰难的时期。”这些天,中国(江苏)第32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杨国进反复研读回信内容,难掩内心的激动,“它就像一剂‘强心剂’,激励着我继续砥砺前行,因地制宜发挥技术优势,为桑给巴尔患者减轻疾苦。”
在遥远的东非岛国桑给巴尔,当地医院的设施相对陈旧,给医疗队救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让队长赵小军印象深刻的是,不久前,一名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需要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然而,当时医院仅有的一台内镜配套治疗仪损坏无法进行圈套器电切除息肉,此外,还缺少部分内镜附件,也没有具备跟台经验的护士。面对前所未有的难题,队员们集思广益、通力协作,创新“嫁接”医疗设备,让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最终确保手术顺利开展。这也成为桑给巴尔第一台无痛肠镜下息肉切除术。
就这样,面对客观条件的制约,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先后成功实施了腹腔镜手术等多种微创治疗技术,有力推动了桑给巴尔医疗水平的提升。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我们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援外医疗队的关怀和期望,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赵小军表示,“我们将尽己所能,为非洲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为增进健康福祉贡献“中国智慧”
位于马耳他保拉市的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于1994年由中国和马耳他政府合作成立,中国(江苏)第18期援马耳他医疗队正在这里开展工作。如今,在马耳他,中医针灸、推拿等已经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将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推动文化交流,为增进受援国百姓健康福祉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江苏)第18期援马耳他医疗队队长董晓燕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字字深情、催人奋进,为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指明了方向。
马耳他患者伊兰,是一名有着30年“粉龄”的“中医老粉”。每次前来中医中心就诊,他都会带上一本厚厚的中医病历,病历上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994年。颈痛、失眠、咳嗽……几乎每一种病症,他都会寻求中医的解决方式,因此也和每一届援马耳他医疗队员成了朋友。他跟着医疗队队员学习过整套太极拳,现在每天依然坚持练习。
这个案例也让中国(江苏)第18期援马耳他医疗队队员史欣莹深受触动:“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正是这样用点点滴滴的细节、实实在在的疗效,赢得了外国友人的信任,也激发了他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在南美国度圭亚那,中医针灸已经诊治了数万名病患,深受当地民众欢迎。为了进一步普及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国(江苏)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还将与圭亚那大学合作,通过开展中医讲座、常态化设置针灸及推拿选修课,推动中医课程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友国他乡“生根发芽”。
“作为一名中医,我会努力用最真诚的心、最好的技术、最灿烂的笑容,疗愈每一位圭亚那患者,讲出最动人的中国故事,传播最美丽的中国文化。”中国(江苏)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员、中医科医生李明坚定地表示。
做传递情谊的“白衣使者” 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近60年来,江苏省先后向桑给巴尔、圭亚那、马耳他、伊朗、利比亚等国家共派出医疗队(组)73批,合计1193人次。累计救治受援国患者近1000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0多万例,实施新技术、新项目1100多种。一批又一批江苏援外医疗队员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用贴心温暖的服务,让友邦人民间的情谊更加深厚。
通过临床“传、帮、带”,举办专科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江苏援外医疗队员主动与当地医护人员分享知识和经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褚薛慧介绍,援圭亚那期间,医疗队队员们特别注意带教培训,常利用查房间隙,为当地医务人员传授经验,在手术过程中“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我们还利用周末时间,下乡去地区医院开展带教培训,希望能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临床水平。”褚薛慧说。
由于桑给巴尔生育率高,经产妇和高危产妇较为常见,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国(江苏)第32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妇产科医生史晓莹的格外关注。“除了带领团队处理好这类病人,我也注重在工作中教会当地医护人员处理高危妊娠的技能和流程,从而提高这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真正‘授人以渔’。”
多年来,中国(江苏)援马耳他医疗队先后举办数十期针灸培训班,学员覆盖了德国、意大利、瑞士、塞尔维亚等多个欧洲国家。“未来,我们还将采取开展中医文化讲座、开设专病专科门诊、赴偏远地区开展大型义诊等形式,让更多的当地民众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用中医药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董晓燕说。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整合各方力量,不断探索卫生援助新方式,积极与受援国分享现代医学发展成果,为当地人民带去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下一步,江苏将以新技术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文化为引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援外医疗工作,积极贡献解决健康问题的“江苏方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王甜 蒋明睿 杨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