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走访全国乡村阅读榜样、丹阳的“满江红”|文艺周刊荐读
2023/04/06 07:57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214期)

  【繁花】

  【新潮】

  【繁花】

  书香邂逅美好,书籍遇见交集

  □ 本报记者 吴雨阳

  在老街窄巷的甪直镇东市上塘街,一座150余年的苏州老宅,上书“光影墅文化空间”的招牌,气质古朴又时尚。古镇居民聚在“岷峨书房”的雅室里,聊李青莲、苏东坡,侃卡尔维诺、辛波斯卡……这座家门口的“文化客厅”,让厚重的文风在街巷、在民居活色生香地扎根、生长。

  光影墅的发起人蒋理去年底获中宣部、农业农村部评选出的“全国乡村阅读榜样”,他的光影墅作为因时而兴的共享阅读空间,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收获诗意盎然、书香氤氲的心灵之乐。

  阅读“活”起来,

  吸引村民共读共成长

  光影墅中的“岷峨书房”,典出自苏轼词“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苏东坡的故乡是四川眉山,故有此“归去来兮”之叹;眉山亦是青年蒋理的故乡,出川求学至北京,他毕业后以笔谋生,做过十年的记者;再后来拾起相机走四方,做摄影网站,以世间美景为友。2015年,他和爱人初来苏州,计划清单上虽还没有“光影墅”的名字,却早已深埋下了“听雨看云读书”的愿望。

  时光恒流,书舍常新。蒋理设想中的这一方书香天地,如唐解元之桃花坞,姜白石之垂虹桥,陆天随之浦里,范成大之石湖,是个人精神理想的寄托之所,也是与更多人诗酒唱和,一同体验阅读魅力的文化空间。2018年,光影墅改造完成,如蒋理所期待的那样,保留了老宅的样貌,又以摄影、旅行为主题,把更多的可能呈现给读者。他希望,通过建设圈层和社群,提供多方式多形态的阅读,让人们在这里感受文化的诗意和美好。

  “每年我们都会举行50多场文化活动,葛剑雄、陈尚君等知名学者、教授都来过这里,为大家领读、解读。”蒋理不遗余力地开拓当记者时的人脉,通过讲座、售书会等形式,邀请全国众多文化学者、作家和高校教授前来分享传播历史文化。岷峨书房里开设“光影文化讲堂”,带领镇上居民和五湖四海的游客、书友解读甪直、感受江南,小小的古镇,一时书香流芳。

  在光影墅,文化格调并非不可理喻的“高级”或无法跨越的“门槛”。“对全民阅读而言,普及非常重要,因为有时候文化会让人产生畏惧,迈不出第一步。”蒋理对此很有体会。一开始,镇上的居民不愿意参加光影墅的活动,知名的教授来作讲座,听众甚至只有三四个人,场面尴尬。蒋理理解他们的担忧:与名家面对面,谈的会不会都是阳春白雪?自己能不能听懂?于是,他挨个儿给镇上的人打邀请电话:“今天活动,讲的是我们甪直的祖先/习俗/文化,要不要带小朋友来听听?”

  当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候,人们对阅读的兴趣也就水涨船高,而大师们也用深入浅出的文化体验拉近了和大众的距离。复旦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刘钊是古文字研究专家,他结合“甪直”地名,讲述“甪”字在古代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原来我家乡的名字,和中华文明有这么深的联系!”听众如云,其中不少人给蒋理写信留言,感慨在小镇上就能享受到如此文化盛宴。

  “通过社区公众号引流、政府的第三方服务购买,以及光影墅自身的文化口碑,我们吸引了众多古镇居民和大量来自苏州、上海的文化爱好者,已经形成固定的受众人群。”蒋理说,每一次人们在收获文化时眼里所露出的欣喜和渴求,就是他的不竭动力。

  知行合一,

  阅读触角延伸到大地

  走进光影墅,木质书架上排布着众多与苏州相关的文学、短章诗歌。这里历史文化深厚,名人大家辈出,对于爱好江南文化的蒋理来说,深挖空间无限。而甪直这座古镇,从陆龟蒙、皮日休,到王韬、叶圣陶,千百年来文脉未曾断绝。越是扎根于此,蒋理就越想要去了解甪直,解读甪直:身处的街巷究竟缘何存在?去过的古桥经历过哪些风波?他迈开脚步,带着更多人从书房出发进行实地走访,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

  晚唐诗人、“甫里先生”陆龟蒙,晚年隐居甪直,潜心农事,写下了许多心系民生的诗文杂著,被鲁迅誉为晚唐“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曾在光影墅为读者讲述皮日休、陆龟蒙在甪直唱和的往事,阐释唐代苏州文化景观,让很多来自古镇的读者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曾是大诗人的隐居之地,醉心于两袖清风、忧心家国的名士风骨。因此,蒋理紧接着组织了一期活动,邀请大家一起探寻保圣寺。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圣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寺内西院筑有陆龟蒙墓,墓前保留了“斗鸭池”“清风亭”“垂虹桥”等历史遗迹,古韵悠悠。那一天,大家观看了寺内盛名已久的千年银杏,品读善本古书《甪直保圣寺唐塑一览》《吴郡奇迹:塑壁残影》。“结合本地的文化,看看100年前的老书,1000年前的唐树,意义非凡。”蒋理说,“很多时候,我们和文化的距离很微妙,越是靠近,越可能会忽视。带着大家在阅读中重新认识家乡,也会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在叶圣陶曾经执教的古镇上,再读《倪焕之》《稻草人》《潘先生在难中》等不朽名篇,感受先贤至善至诚的人性光辉;路过清末教育家沈柏寒的故居,聆听诗书传家的古训,追忆乐善好施的义举……甪直桥多,被称为“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蒋理对当地所有古桥的历史、特色进行了整理,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这里的游客都能在一座座古桥的探访中,捕捉到江南水乡的生活旧影,寻找古桥、桥碑、桥联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很多人的积极性都因此被调动起来。有的家长,最初只是陪孩子来参加活动,却意外知道了家族的历史和祖先的事迹,从此成为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开启了人生的“AB”面。

  文化是延续,亦是熏陶。在甪直,做小生意的老者,可能会在晨曦的雾霭中,隔着石桥边的炊烟,拿出一本线装书,开面馆的老板,可能书架上都是关于哲学的书。“这就是江南的厚重,藏在街巷里,藏在民居里。”蒋理说,选择甪直的意义,就在于这一方书舍间,遇见知己两人,共话一曲江南和远方。

  打开视野,

  好的阅读是“双面绣”

  在蒋理看来,无论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个性化的新阅读,阅读的真意始终是品味文化,并从中汲取力量、寻找方向,“换句话说,我们阅读别人的人生,来获得如何过好自己生活的经验。”

  在光影墅,他看见阅读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改变人。

  读诗,让甪直镇的一群全职妈妈发现了自身对中国传统古诗的深爱。以前除了接送孩子和做饭,她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追剧、打牌打麻将,蒋理于是建议她们从育儿的书开始阅读分享。如今,她们每期读诗会都不落下,还利用业余时间共读经典,读完每一章后,每个人都踊跃地分享阅读感受。“有人带着读,有集体感归属感,就像把心里这层纸捅破了。”妈妈们告诉蒋理,通过阅读,发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

  口中讲述着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心自然也思潮起伏。在光影墅,集体阅读、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释放情感和增进关系的重要时刻。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人相聚于此,分享读过的书,拍摄的照片,到过的地方和遇到的轶事,或唏嘘感慨,或剪灯一笑。“兴起之时,就就着月色和星辰干一杯。”蒋理感慨,“即使今日之前,素昧平生,明日之后,远隔山岳,但阅读从不辜负年华和相逢。”

  让更多人听到自己,其实是一个“打开”的机会,去掉“遮蔽”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为此,蒋理推出了“读听走讲”四位一体的阅读方式:除了共读经典、在“光影文化讲堂”与名家面对面、从“光影走读”中走访解读文化,还要通过身体力行进行传承,让更多人感受文化的魅力。几年来,他组织的“我在家乡讲国宝”“我在家乡讲古桥”“我在江南讲敦煌”等众多公益活动已经形成了品牌和口碑。

  “一个好的阅读空间,应该像双面绣。远道而来的朋友能在这里读到苏州文化,苏州人能从这儿了解外面的世界。”2021年5月,蒋理成为第三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在敦煌生活学习,写成《敦煌守望四十天》一书,带领读者重返历史现场,了解敦煌石窟艺术之美产生的时代根源,走进神佛、帝王、英雄、凡人的故事。如今,雄奇深邃的敦煌文化也来到了光影墅,有蒋理引领,那些壁画、佛像不再神秘而不可触摸,而是作为真真实实的审美对象,让古镇居民和众多文化爱好者领略到文化交融的魅力。“打通阅读的秘诀在于追问: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蒋理说,“一旦打开阅读的视野,文化不陌生,不遥远,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血脉相通。”

  【新潮】

  丹阳的“满江红”

  李 慧/文

  镇江丹阳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的美称,人文荟萃,古迹甚多。正逢上阴雨天,风的柔软、雨的湿润,让人更感觉到江南的美好。

  丹阳延陵镇我是第三次来了,此地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季札,是一位与孔子同时代的圣人,因为“三让王位”“采诗观礼”“徐墓挂剑”而备受世人称颂。季子受封于延陵,殁后葬于延陵,至今还有“季子庙”。

  这趟来,当地的朋友推荐去柳茹村。一路上,朋友反复提到贡祖文,像提起隔壁二大爷一样亲切,我对贡祖文完全陌生,经解释方明白他是800年前的人物。

  贡祖文,柳茹村始祖。南宋初年,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岳飞好友、秣陵关总镇贡祖文冒死保护岳飞第三子岳霖,带着年仅12岁的少年辞官隐居丹阳。自此,贡姓血脉在柳茹村繁衍开来,村民绝大部分为贡姓。

  柳茹村错落着多条弯弯曲曲的街巷,巷口有拱形圈门和更楼,分布着13口古井,从而形成“九圈十三井”的格局。曲巷圈门水井都利于防御,圈门可将金兵挡在巷外,骑兵进了S型的巷子也难施展身手。

  在柳茹古村,大多古迹围绕着贡氏“主题”,最重要的建筑是贡氏宗祠。

  贡姓原复姓端木,先祖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贡。子贡被封为“黎阳侯”,宗祠照壁上有“黎阳世家”四字。宋孝宗即位当年,岳飞冤案得以昭雪。贡祖文因抚养忠良遗孤且军功显著,孝宗亲题“旌表忠义”匾额,予以褒彰。这块珍贵的匾额悬挂在宗祠正大门上方。

  祭堂内供奉着春秋时期的端木子贡、西汉的贡禹、南宋的贡祖文三公。村民介绍,端木、贡、干三姓都是端木子贡的后人。

  宗祠里有株430年的古银杏树。1939年1月29日,丹阳民众代表来到柳茹村新四军驻地与陈毅等指战员联欢,在树下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将黑白照片与庭院对照,景物未曾改变多少。

  友于堂建于元代,现名“贡氏书院”,是贡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办学历史近700年。明、清、民国从柳茹村走出去的许多名人,都曾就读于此。

  眭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多年。眭氏嫁入贡家后,丈夫不久病逝,她独身守寡20多年,敬养瞎眼婆母终老,抚养孩子长大。牌坊正中是圣旨牌,圣旨牌下方正中是“节孝坊”匾额,坊名下方刻录“旌表处士贡荫山之妻眭氏之坊”,牌坊两侧石柱上刻有“贞明执操”“瑶池冰雪”字样。只是从现代人角度再看眭氏的人生,贞节牌坊既是嘉许,也是对人性的束缚。

  沿街有贡姓名人故居、戏台、“文革”时期的村大会堂等遗迹。还有座明代的王公祠,王公是明代天启年间丹阳知县王志道,是一位治蝗有功的能吏。百姓出于感激,自发集资为他建造了生祠。

  柳茹村巷如蛇曲,青石板路在细雨的湿润下闪着亮光。人迹寥寥,非常安静,这里是首批入选的江苏省传统村落,老街、牌坊、祠堂、古井,令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村里有家饭店名叫“漏鱼”,我问这名字的来历。一村民说是“漏网之鱼”的简称,岳霖是“漏网之鱼”。延陵朋友介绍岳霖后代住在培棠村。

  贡祖文救孤的故事和岳飞相关。今年春节,电影《满江红》上映,岳飞抗金的故事再次回归大众视野,被人们热议。见不到岳飞,见一见岳飞后裔也好,我必须去寻访一番。

  培棠村在司徒镇,离柳茹村不过几公里,我在村口遇到一位老人,问他岳祠在哪里。正问着人了,祠堂的钥匙在他弟弟手中。

  老兄弟俩都是岳飞的32代孙,陪同我们参观岳祠。岳祠大殿高大宽敞,陈设简陋,更显得质朴而凝重。中央是岳飞的坐像,上悬横匾“还我河山”,左右一副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殿内墙上挂着岳飞故事喷绘图。在这特殊的场景重温英雄人物事迹,我不禁热血涌上心头。

  大殿地上竖着一块“岳祠简介”展板。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岳飞的冤案得以平反,岳飞子孙相继封官进爵。隆兴元年(1163)四月二十三圣旨封岳霖为右承事郎,后又授南贛都督,食邑宜兴。岳珂1227年被封为云阳宰(丹阳县令),为报答贡文宪弃官保孤之恩,在紫阳渡旁建了报本祠(现岳氏宗祠)。

  岳氏宗祠饱经沧桑,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她既是岳家祖财,亦是历史沉淀的文物,更是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十年浩劫,一座宏伟壮观承载历史而且全国规模最大的岳氏宗祠毁于一旦,让人痛心,使世人惋惜。1993年丹阳市委市政府为了尊重历史,传承弘扬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原历史,在岳氏宗祠原址重建了岳氏宗祠中庭。

  岳家老哥今年72岁了,见过1968年前岳祠的样子。他说原先岳祠比这大多了,砖头拆下来后建村里的大礼堂、学校。现在,岳祠院子里还散落着抱鼓石、柱础等建筑残件,石头上雕刻着精美的纹饰。

  殿前有一株精忠柏,传说是岳珂手植,树龄已有七百余年。树已经枯死,仍然挺拔苍健,屹立不倒,象征着英雄魂魄。再细瞧,精忠柏枯枝盘旋上扬,其形态酷似一对龙凤飞舞。

  培棠村村民98%姓岳。此地还有一习俗,培棠岳家与柳茹贡家相隔不远,为体现贡岳两家亲如骨肉,虽是异姓但不能通婚。

  参观过岳祠后,我不禁感叹万千,此次寻访是近距离、沉浸式地重温岳飞的英雄故事,超出正史及评书给予我的知识。岳、贡两大姓氏的繁衍、传承与农耕历史,也让我与乡土中国不期而遇。

  隐藏在丹阳乡村的“满江红”传奇,将一代代流传下去。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