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国内首个!南京特殊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有了“新课标”
2023/05/22 21:11  新华报业网  

  为了每一个“你”!5月22日,《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课程评估工具》(以下简称《评估工具》)发布暨“精准评估 赋能融合教育内涵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举行。此次发布的《评估工具》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

  国内首个“评估工具”,解决“吃不下”“吃不饱”和“不适应”

  据介绍,《评估工具》(1—6年级)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分为课程评估手册和课程评估材料两部分,适用于普通小学中随班就读学生以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解决他们“吃不下”“吃不饱”和“不适应”的问题。

  会上发布了12册新书。据介绍,这套评估工具是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通力合作,选拔南京市普校、特校学科骨干教师组建研究团队,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王辉教授的全程指导下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个别化教育理念,历时6年研制而成。

  “这也是在全国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为回应随班就读学校亟待解决的课程与教学调整问题而做的行动探索,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戴兴海说。

  “通过这套课程评估工具的使用,可以帮助普通学校老师精准了解特殊需要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学习的具体情况,找到学习起点,依据评估结果可以科学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教学计划,开展有效教学和精准评价,促进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发展,切实保障特殊需要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益;课程评估工具的使用也是融合教育内涵发展从经验走向科学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全面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南京市育智学校校长、《评估工具》编写团队成员王淑琴评价道。

  戴兴海认为,这项成果具有三个方面的标本意义:“一是首次依据普通学校国家课程标准,参照现行教材,以学生为本,系统研制的适合融合教育中特需孩子的课程评估工具,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二是这项成果某种意义上表征着融合教育课程评价从经验走向科学的实践标志;三是这是‘校地融合发展’在特殊教育事业的又一重要双赢成果,也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一线合作双赢的成果。既实现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推动了教学实践的理论化和专业化,为地方融合教育实践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为了每一个“你”!先评估再“私人订制”

  这套评估工具主要是解决普通学校的一些特殊需要的孩子的“吃不饱、吃不下和不适应”的一些问题。具体是指什么呢?

  《评估工具》编写团队成员、南京市浦口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芮代琴告诉记者:“比如说在课堂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自己忙自己的,甚至也出现了一些扰乱课堂‘小动作’。那么,有的老师也会说,‘我给了他教学任务了,给了他一些活动安排了,但是他自己不完成,或者说他做完了就又去忙别的东西了。’如果出现这样的一个解释,其实是因为这些老师并不太了解我们的学生。如果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超强,那你给他的这种任务太简单了,那你的活动任务就会让他感觉‘吃不饱’。如果说这个孩子能力特别弱,老师也不了解他,依然提供这个任务活动给他,那他就显得为难了,就‘吃不下’。那么,还有一些孩子有其他的一些情绪行为问题,对于这样的一个活动内容他是不适应的。现在好了,通过这个工具评估以后,我们很容易就能了解到孩子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在哪个起点上面,他已经掌握了哪些学习技能?他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其实就是完全了解孩子的学习起点,同时也了解到他的学习生长点在哪里。那么,在这个评估过程当中,也能发现这个孩子的学习优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芮代琴补充说:“比如,有的孩子是以听觉学习为主的,有的孩子是以视觉学习为主的。通过评估以后,老师就能找到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这个评估了解了以后,老师就能为特殊孩子找到适合他的一些目标和教育方法。从而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来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南京经验”可复制、推广

  “1983年5月,南京市教育局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建议,分别在信府河小学、凤凰街小学、宝善街小学各办了一个智障儿童辅读班,在江苏省率先开展了智障儿童教育,这是南京最早在普校进行特教班的探索。从1993年开始,作为普及残疾人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南京市积极推进随班就读。1996年南京市教委制定、下发了《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意见》,初步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有益实践。南京出现了随班就读聋女周婷婷保送上大学、到美国读博士的例子。2015年南京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10月,南京市教育局、发改、财政、人社、编办、民政、卫计、残联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为全市第三阶段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主题研讨环节,南京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南京市聋人学校党委书记陈源清作为基层代表发言,据他介绍,“依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专家团队,成立了南京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近几年南京融合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面貌。”

  据介绍,《评估工具》这个项目是南京市教育局“十三五”特殊教育重点改革项目。“一方面,她是一朵生机盎然的‘专业之花’。王辉教授和宋修玲老师领衔的项目团队,坚持开展普特联合教研,组织成立种子教师工作坊,研制评估工具,在全市普通学校开展‘研学做一体’的研训活动,推广基于教育评估的‘五步三环’课程与教学调整模式,二十多位骨干教师在六年多时间里,经历了几百次的研讨修订才‘打磨’出了这套完整的评估工具。另一方面,她也是一颗团结奋斗的‘合作之果’。从“十二五”之初,南京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有幸“结缘”南京特师院,双方在政策设计、项目研究、区域视导、师资培训等重点领域,特殊教育的‘南南合作’走向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自觉。”戴兴海欣喜地表示,这一成果,确实来之不易。

  “操作性强、实用价值大的系列课程评估工具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喜欢,使用学校普遍反映好。目前南京每个区都有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员。要推动建立像普教一样的教研制度,日常教研进区月工作安排表,月月有活动,通过教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特教专业水平,逐步提高融合教育课堂的效度,涌现别样的精彩课堂。”陈源清介绍道。

  据了解,从2021年开始,这一评估工具在南京各区融合教育实验学校逐步应用,并成为江苏省融合教育教师上岗培训必修课程,目前在江苏、广东、湖南、北京、浙江、内蒙古、甘肃等全国的多个省份得到推广应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曾威(摄)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