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燃油汽车到新能源汽车再到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对于汽车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大有用软件来定义汽车之势。
时代在变,需求在变,万亿规模的汽车产业正在转型,供应链转型,人才储备结构转型,新兴人才、新兴专业已成为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位于南京软件谷核心区的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如今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切入到汽车产业中,通过为汽车产业培养软件测试员、设计工程师等方式,聚力新赛道超车。
智能网联汽车成产业决胜关键
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剧变,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汽车产业格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消息: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市场占有率为5.4%;而到了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为25.6%;2023年1-4月,销量同比增长42.8%,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7%。
“如果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比作我们的上半场,上半场打得不错。”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此前表示,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智能网联汽车这个下半场。
事实上,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以网联化、智能化作为重点方向,提出到2025年实现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的商业化应用。作为新的决胜关键,智能化、网联化正在重塑汽车产业发展格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加速发展,各大主流汽车厂以及配套企业,无不在研发上加码。
江苏,近年来正大力推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生态构建,目前在南京、无锡、苏州,车联网基础设施得到区域性覆盖,形成了涵盖智能整车、信息交互、基础支撑等完善的产业链条,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规划的导向、政策的落地,直接带来产业人才变化,车企以及零部件企业所需求的不仅仅是前端研发人员,更有测试等一批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
而这,将会产生巨量的技术人才需求。
校企合作新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也正因此,中华中专信息技术系与中科创达公司展开合作,开设软件技术专业(中科创达班),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各自优势,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新设备,引入教学,打通了学校实训与企业上岗的“最后一公里”。
“校内骨干教师承担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科创达工程师承担实训课教学。”中华中专校长张勇向记者表示,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相结合”“日常教学与假期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各方所长,确保教学实效。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方向主要有软件测试工程师、智能汽车测试/自动化测试工程师、UI(界面)设计师、智能汽车3D设计工程师、Python工程师等。其中,智能汽车测试/自动化测试工程师岗位市场形成周期较短,随着传统车企的逐步转型升级,人才缺口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在智能汽车3D设计工程师方面,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设计智能汽车的仪表屏、中控屏、车载导航等,随着消费者对汽车智能网联要求逐步提升,人才需求的缺口同样会加大。
对中职学校而言,学生的培养是“升学”+“就业”双通道,该专业的学生经过5年培养,考核合格后,将会获得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大专文凭,可直接就业,也可通过专转本、专接本等途径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
聚力信息产业开拓新方向
中华中专新专业的开设,把触角嵌入到汽车零部件产业中,尤其是在汽车未来发展方向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往这个方向去引导、培养学生。”张勇坦言,随着制造业往数字化方向转型,学校信息技术系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中华中专信息技术系的实力已不容小觑,此前与南京睿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科交建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定制班,由企业工程师传授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与技能,利用寒暑假进行专业项目实训,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技能大赛中,信息技术系的成绩频频亮眼,近三年获得省级金银铜牌17枚,其中软件测试、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网络安全、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四个项目更是入围国赛集训,学校目前有8名教师参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编写,2名教师参与工信部的考证教材编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季燃冰 通讯员 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