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携新书《也曾隔窗窥新月》亮相江苏书展,等待签售的读者队伍排起了浩荡的长龙。“人的精神”是什么?谈及自己的新书时,刘心武抛出了一句设问。
刘心武出生于1942年,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其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茅盾文学奖。上世纪90年代后,刘心武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新书《也曾隔窗窥新月》中,刘心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时代激荡与文坛变迁中,55位文坛名宿的浮沉故事,刻画出这些温润智者历经岁月尘烟与人生风雨之后素心不移、凝视新月的境界。“新月”之意象出自该书前言中,12岁的文学少年刘心武对“新月派”诗人陈梦家充满好奇敬仰的窥望。后来,陈梦家逝世,“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因此“新月”中也暗含着刘心武对物换星移、“人的精神”闪耀如昔的悠悠感喟。
“人的精神”是什么?分享会上,刘心武对读者谈起了几个故事,关于他记忆中“那些远去近在身影”。
一是与叶圣陶的“难忘的一杯酒”。1983年的某一天,刘心武和年长自己40岁的前辈叶圣陶共同出席《儿童文学》编委会。会后的便宴上,刘心武走近圣老身前,想敬他一杯酒,没想到他立即认认真真地站起身来,认认真真地端起他的那杯酒,认认真真地用他长长的白白的寿星眉下的那双眼睛望着刘心武,认认真真地说:“刘心武同志,您好。谢谢您。谢谢您。”
而整个过程中,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自始至终随他父亲站立,真诚地微笑着,自己却并不举杯。
“这就是文化啊!”刘心武对读者感叹。在书中,他把这杯酒称为“永难忘怀的一杯酒”,刻在他记忆中的是一个终生认认真真、谦恭待人的伟大人格,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
刘心武还谈起了人们熟悉的冰心,并为冰心鸣不平:有年轻人竟说“冰心不就是《小桔灯》么”?但从冰心写给刘心武的12封信中,读者们却读出了她朴实如水的文字中,那颗冰清玉洁、勉励后辈、体恤他人的善良心灵。得知刘心武母亲逝世时,冰心立即要寄去自己丧母时为纾解伤痛写下的作品:“请节哀并请把你家的住址和电话告诉我”。当刘心武遭遇排挤、感慨“年过半百,风过叶落”时,冰心又来信勉励他:“一定要挺起身来”,“你像关汉卿那样做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相比这些文坛前辈,今天我们的心灵是否变得粗糙、粗鄙了呢?”刘心武说。
刘心武还谈到了毕生难忘的一个“救心电话”。打电话者顾行是《北京晚报》原副总编,当时刘心武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创,顾行在获悉相关信息的三分钟后,立刻拨来了电话,要他“相信自己”。而当时,顾行自己正因严重的心脏病住院,他是从病床上爬起来,走过好长一段走廊,到公用电话亭那儿给刘心武拨的电话。
“这是一个我一生受用不尽的电话。”刘心武说——从中亦可窥见“人的精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于锋/文 陈俨 余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