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寄语科研工作者:“希望大家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短短四个月内,总书记两次对江苏科技创新提出殷切希望,要求江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此次考察期间,总书记明确要求有关负责同志“一心一意做好这件事情”,期待科研人员“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这其中,有期待之“重”,也有要求之“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科研工作者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也要有埋头苦干的钻劲、厚积薄发的韧劲。
“十年磨一剑”,方能磨出“大器”“重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首先要求“根脉深厚”。科研工作者应当不急于求成、不贪走捷径,专心做好“强基工程”。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深厚的技术积累作为依托,就很难实现在重大创新成果上的突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要求“标新立异”。在理论创新上独树一帜、在技术竞争中傲视同侪,都需要科研工作者勇探新路、独辟蹊径,拿出自己的“撒手锏”。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方向上的不断校正、细节上的持续完善。
“十年磨一剑”,更能实现“聚焦”“聚力”。现代科技进步在总体上呈现出分工越来越细、钻研越来越深的特点,科研工作者很难做到在多学科、多领域里 “领风骚”“集大成”。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忠告年轻人:“不要认为自己很聪明,今天搞搞这样,明天搞搞那样,可能青春就荒废了。年轻人能力是有限的,不要把自己认为是全能全才,在很广的领域消耗太多的能量,这样就不容易在前沿有所突破。”正是因为30多年来坚持不懈朝着通信技术这个“城墙口”冲锋,华为才实现了在通信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超越,这个“冲锋”经验值得人们重视。
当然,“十年磨一剑”也需要环境的包容、机制的支撑。“十年磨一剑”少不了持续的投入,但很难在短期内见到对应的回报。特别是在一些基础性、关键性和“卡脖子”领域,创新需要周期,突破需要积累,欲速则不达。这对于决策者来说尤需前瞻的眼光、综合的判断和发展的定力。常州市曾提出,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在人才不需要的时候“隐身幕后”,在人才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其间体现的耐心和眼光,值得肯定和借鉴。
科技创新,事在人为。从我省自身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产业链在核心技术、关键环节上存在着“受制于人”的情况,迫切需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管理部门理应进一步增强信心、保持耐心,努力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磨”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