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为了待客;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为了解压。如今,不少年轻人工作、居家时不喝茶,却愿意在陌生的城市里寻觅老茶馆喝一碗正宗的当地茶,或是在茶室里与三五好友一边聆听古韵,一边品茗清茶。同样一杯茶,在不同的场景里,吸引力大不相同。当茶摆脱了嗜好品的身份,成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道具,它就在疗愈消费的潮流中找到了新的坐标。
从宠物到潮玩,从书店到画廊,从解压视频到健康旅行……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与“疗愈”挂钩,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也被打上“疗愈”标签。不少店家即便不以“疗愈”为主打概念,也会向消费者巧妙地透露出“轻松”的信号,比如用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布置店面,拉近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可见,疗愈消费虽是新业态,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却无处不在。
探索其心理机制,核心是提升情绪价值,疗愈消费不仅仅是“为快乐买单”,更是带有明确的解压目的,是“为心灵按摩”。消费者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盲目追随潮流,这是消费观念转变、升级的体现。更有主见的消费者,期待着情绪价值与消费价值的双向奔赴。
对于商家而言,若是单纯把疗愈消费当作新风口追捧,却未能察觉到其背后消费心理的变化,恐怕会错过疗愈消费真正的价值。比如说,扯上疗愈的旗号,只看到其间商机却未能提供足够的情绪释放价值,甚至让消费者“买时开心、买后烦心”,那么这门生意一定不会长久。前些年,不少年轻人为了抽中“隐藏款”盲盒,入手了大量重复款式,兴趣一旦减退,“一时快乐就变长期烦恼”。当更多消费者趋于理性,盲盒市场的热度也不复当初。
疗愈消费的兴起给商家提了个醒。面对越来越“聪明”的消费者,不应沉迷于营销套路或刺激成瘾性消费,而要真正站在消费者立场上考虑。在经营理念上,少贩卖一些关于成功、财富、健康等的焦虑,多鼓励一些包容并蓄的理念;在产品与服务的设计上,既满足消费者的“即时快乐”,也带来正面积极的“长远价值”;在盈利模式上,别再依赖人性弱点,而是帮消费者变成更好的自己。期待更多商家秉持“利他思维”,担负起社会责任,乘着“疗愈之风”的暖意,为消费市场带来新活力。(袁媛)